“今年引入了食用菌育种一体化机子,省时又高效,可带动更多群众增加收入。”看着运转正常的育种机,党员带富能人许乃红脸上堆满了笑容。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小伙,曾是黔山深处的“萌娃”,砍柴、放牛、家务样样能干,19岁放弃学业,跟随母亲外出打工,从多年积攒血汗钱20万到创业失败倒亏数万元,又从零开始,重走创业路到成功当老板,12年打拼,不改为民服务初心,成了红遍一方的党员致富带头人。
2007年,刚满19岁的许乃红高中毕业,因家庭贫苦考虑让学习好的弟弟上大学,自己毅然放弃了大学梦跟随母亲到苏州打工。2008年底,他创办了一家小型加工厂,年产值达50万元。2010年,因工资上涨、招工难、市场不景气等因素,许乃红决定离开苏州,带着辛苦积攒下来的20万元回乡创业。
“刚开始时,家人、朋友都极力反对,说你一个农村娃,经济基础差,又不懂技术,搞天麻风险大失败了怎么办?还不如花点钱把老家那烂得不成样的木房修一修。”许乃红回忆说,当时我什么都不懂,只是多方打听了解了下贵州中药材、特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就决定发展食用菌产业。
运气不好,第一次许乃红失败了,不敢给家人透露半点消息,一个人默默地想办法。
“妈,乘晚上有月亮我们把失败的菌棒背出去扔了吧!”许乃红说,他最难忘的就是老母亲背着菌棒那佝偻的背影。
回家后,许乃红一连呆在家三四天,查阅了大量资料,深思失败的原因。找准症结后,便悄悄地到村委会找人帮忙到信用社贷了10万元,用以发展菌丝、菌种等。“功夫不负有心人”,许乃红终于成功了,当年收入达30余万元,还清了债务捞回了成本。心里乐开了花,盘算着如何扩大规模和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
“‘农村富不富,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支部看党员’、‘一个人富不算好,大家一起富才算好’,这是当时我们村留传的几句话,却深深影响了我。”许乃红认为,自己太年轻,别人对我还不太信任,只有加入党组织接受组织的锻炼和培养,才难能让乡亲们跟着我一起干增加收入。
2011年,许乃红向龙洞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组织两年多的精心培育,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不是为了争取政治资本,而是要充分借助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契机,向广大党员探讨农村致富路子,向有需要的群众传授技艺。”许乃红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干的。通过学习和交流,他又成功发展了天麻种植产业,还经常邀请村组干部、党员到他的天麻基地参观。在他的带动下,2013年龙洞村便有10余户群众开始试探性从事天麻种植,龙洞村村委会也入股种植了7000余平方米天麻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4年增加到20余户,同时还带动周边乡镇天麻产业的发展,共计达60余户,种植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
2014年,许乃红牵头组织成立合作社,与全镇160余户农户签订了种植协议,天麻、灵芝、白术、羊肚菌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带动当地500余人就业。2014年,该合作社被评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扶贫龙头企业。
“电商是拓宽市场销路的有效途径。2011年11月,我在淘宝开了家‘小许农家货’网店,销售自己种植的中药材,效果非常好。”许乃红说,2016年1月在羊场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羊场镇扶贫电子商务服务站,主要收购和销售当地农特产品,破解了农特产品有量无市、有质无价的难题,实现了资源共享,深化了产业合作链。
“有好多群众、合作社的农产品找不到市场,都跑来我这叫我帮忙销售。”许乃红表示,在产业扶贫路上尽力为有需要的群众搭把手,帮帮忙。
依托电子商务,许乃红的事业发展蒸蒸日上,销售产品种类涉及天麻、茶叶、红饭豆、黄豆、辣椒、野生刺梨等50多个农特品种,远销北京、上海、香港等地。
如今的许乃红已不再是当年的农村“萌娃”,他已成为群众口中的“天麻王子”,红遍一方的党员致富带头人。他的合作社已成功更名,进一步拓展了经营范围,让“黔货出山”无障碍流向全国各地市场,担起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担。(通讯员 李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