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菌干卖四百多元,比起我以前卖红薯和包谷,不知道要卖几百斤,才比得上这一斤的价钱哩,现在,我相信土地能生‘金’这话是真的了,以后我们要跟着村里,好好干。”负责管理基地的剑河县南岑村村民熊燕乐呵呵的说道。
这里说的“金”不是矿物,而是珍稀食用菌——红托竹荪。剑河县南岑村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红托竹荪种植,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基地迎来大丰收,也让村民们对产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红托竹荪是贵州的特色食用真菌,有“真菌皇后”的美誉,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很高。
人工种植红托竹荪对生态环境和技术要求比较高。该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从品种选择、菌棒支撑,再到技术培训,都得到了贵州省科技厅及剑河县科技特派员的倾力帮扶。
“有了这么一个非常强力的技术支撑,所以我们做这个食用菌产业就有足够的底气。”省科技厅派驻南岑村第一书记艾力燎告诉记者,特色食用菌种植,周期短,见效快,经济附加值高,能够在短期内带动群众,起到立竿见影的脱贫致富效果。所以,入村以来,他相继带领村民们示范种植了黑木耳、羊肚菌和红托竹荪,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南岑村的红托竹荪示范种植面积约12亩,时下正值丰产期,每天鲜货的产量在200斤左右,及时的采摘才能保住其完好的品相,采摘出的鲜货也要及时进行烘干处理,才能保证其良好的经济价值,而整个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支撑,这也为许多村民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机会。
“上个月我就拿到了三千多块钱的工钱。”村民杨老榜告诉记者,基地建起来乐,今年,她和村里的十多个农家妇女都顺利在家门口就了业。
据了解,该村在发展食用菌过程中,通过“公司+科技特派员+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方式,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红给入股村民,单靠红托竹荪这一产业,就带动了45户农户获得产业分红、土地流转收入,预计每年可以给股民带来3000元以上的收入。
近年来,剑河县以“生态脱贫、绿色发展”为引领,充分利用林下闲置土地套种食用菌,既不耽误林木生长,又发展了产业,走出了一条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多种业态并存的特色化产业脱贫致富路,依托林下菌、林下药、林下蜂、林下家禽等产业,构建起了“1+3+N”的产业布局,进一步盘活了林地资源,让荒山闲地都变成脱贫增收的“聚宝盆”,把绿水青山真正的变成金山银山。(吴昌连 杨光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