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生机稻田美如画 个中甘苦细品尝

2021-10-10 11:34:13  来源: 毕节市委宣传部

生机稻田

  一垄垄金黄的田畴环绕着一个个富庶的村寨,一株株沉甸甸的谷穗籽粒饱满地摇曳在田埂边,微风拂过,成熟的稻子涌起层层黄浪,吹来缕缕稻香。

  这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生机,这个地处七星关区赤水河畔的川黔边境乡镇,金秋时节,也同样华实蔽野黍稷盈畴,也同样那么优雅地融入了全国同步小康的历史画卷,焕发出迷人的风姿!

  都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上天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但生机似乎天生的就缺水,守着一条大河,却是“眼望河水喊口干”。说到吃米,生机人千真万确不容易。全镇喀斯特地貌特征,一面坡的地形,不要说种田,就是人畜饮水都很困难。

  但是,英雄的生机人民不畏艰辛,历经20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牺牲了十几位英雄,在绝壁上凿出了十条“天渠”,在山顶上修筑了八大水库,最终使沿赤水河5个村的贫瘠土地变成了鱼米之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生机人吃米是用命换来的!

  在联合社区大田组的稻田里,人们有说有笑地在收稻谷,几个人围着传统的方形板桶,抡起一束稻谷,使劲地将谷粒抖在其中。旁边,是现代化的机器,两个人将稻束放进进口仓,稻粒很快就脱了下来。捧起一捧颗粒饱满的稻谷,就是捧起一捧岁月的馈赠,捧起一份丰收的欣喜……

  “我们现在种的稻谷,亩产量平均在1200斤左右,好的能达到1400多斤。我们联合社区有稻田670多亩,除了有的种植经果林,目前还有350多亩田种水稻。”正在收稻谷的村民刘太明介绍说。

  在生机的低海拔的镇江、高流、镰刀湾,中秋刚过,稻谷已经收割完毕,趁着今年难得的晴好天气,他们已将稻谷晒干、打米,吃上了喷香的新米饭;在海拔高一点的耿官、联合、峨峰,一片片金黄的稻谷还在收割。通村通组的公路上,一辆辆农用拖拉机来来往往,将一袋袋稻谷运回家晾晒。

  笔者将农民丰收稻谷的情景发在朋友圈上,然后俏皮地说“欲购新米的可以预定了”,没想到过了一会,真的就有很多网友询问如何购买,有的甚至发来微信红包,先预定,怕我爽约。

银厂沟水库鸟瞰。杨华 摄

  我内心甚是高兴,为啥?今天,生机的老百姓不仅有米吃,而且还有多余的卖!新米上市时,生机街上不乏有慕名前来买新米的城里人,他们一同分享着生机群众丰收的喜悦。

  曾几何时,这样的情景只是上辈人心中的梦想。不要说吃上白米饭,就是脚上穿的草鞋,也要到赤水河对面的四川去给别人务工,才换回来几捆稻草背回来打草鞋。而今,一堆堆胡乱搁置在田间的稻草,却也像完成了历史使命似的,落寞地伫立着。

  曾几何时,河谷地方的群众,要将早熟的李子桃子摘下来,沿着陡峭的山路背上高山,一斤李子或桃子,换取一斤洋芋或蚕豆,然后疲惫不堪地沿着来路返回。水果可以不吃,但家人的肚子不能不填饱。一天的劳累和收入,让人心酸。大米,成了夜空中迷离的星辰,是那么遥不可及。

  “饿饭的那个年代,梦想这辈子能够好好的吃上一顿大米饭,一直吃饱,那死都值得了。后来,在镇江大沟打通的第一年,我们每人分到三斤稻谷。到了第二年,我们每人就分到了三百斤稻谷。”参加当年镇江大沟修建的耄耋老人杨学会感言道。

  生机人习惯把能够生产大米的地方叫“河边”或“矮处”,把只能产包谷的叫“高山”。姑娘们择偶,首先考虑的就是有米吃的地方。出嫁后,每年过十月初一打糍粑或过年打汤圆面,背上一二十斤糯米回娘家,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

  在耿官社区的大坡山组,400亩金黄的稻谷在艳阳的照射下,映衬着一栋栋漂亮的民居,显得格外富庶、和谐。农家的院子里,红火的辣椒、金黄的玉米和稻谷,晾晒出老百姓的富足和惬意。

  如今,稻田越种越好,饿饭已成为历史。人们不仅吃上了足够多的米饭,还种上了柑橘、桃李,喂起了猪、牛,饭管饱、肉管够,“天天像过年”成为了现实。

  生机镇有稻田1万多亩,感恩于上世纪先辈们的付出,如果种植稻谷,全部都有“绝壁天渠”的水源做保障。但而今,酒足饭饱的老百姓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用了一部分种植经果林,全镇尚有4400亩稻谷和这些经果林相映成趣,围绕在这些富裕的村居,呈现出一幅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刘燎

生机稻田

[责任编辑: 栾小琳]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4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