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贵州岑巩:合作社搭“致富桥” 无限“桑”机促增收

2021-10-13 17:24:03  来源: 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深秋时节,红消翠减,万物凋零,但在贵州省岑巩县天星乡山岗村金猫坡的蚕桑种植基地,成片低矮的桑林层层叠叠,葱茏蓊郁,10多名工人穿梭在桑林间,手指翻飞,动作麻溜,很快,一簇簇桑叶被装入袋中运往蚕房,蚕宝宝有了充足的口粮。

岑巩县天星乡山岗村金猫坡蚕桑种植基地,村民在采摘桑叶。

    “我们合作社养的这20张蚕进入了5龄状态,现在一天需要新鲜桑叶6000来斤。”岑巩县山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本培介绍,这一批蚕是合作社今年养殖的第五批蚕,也是秋蚕的最后一批,经过20余天的饲养,目前,大蚕已进入熟蚕阶段,即将上簇吐丝结茧。“当前正是蚕进食量最大的时候,每天采桑、喂蚕等需要工人18人左右,产生的劳务费用是2000元左右。”

岑巩县天星乡山岗村金猫坡蚕桑种植基地,村民在采桑叶。

    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资源优势,岑巩县天星乡山岗村围绕群众增收核心,借助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的倾力帮扶,搭乘国家“东桑西移”战略“东风”,以种桑养蚕项目为支点,以村级合作社为杠杆,撬动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大课题,让小桑蚕吐出“大产业”,织出了致富“新丝路”。

    “种地‘望天收’,辛苦一年年,兜里总没钱。”曾经,由于土地收入微薄,村民们不甘守着一亩三分地辛苦劳作,却过着穷巴巴的苦日子,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谋生,村集体经济也找不到支撑点,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2018年,山岗村乘着杭州建德市的帮扶“东风”,成立了有党组织背景的岑巩县山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流转村里60户农户的土地,发展种桑养蚕产业125亩,挑起了全村产业振兴的大梁。如今,山岗村昔日的荒山荒坡披上“绿装”,种植了“致富树”,充满了无限“桑”机。今年,村合作社付出土地租金3万余元,发放工人工资8万元,已产出4批蚕茧,毛收入14万元。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建档立卡户”模式,种桑养蚕产业实现了村集体壮大与群众增收的双赢。

岑巩县天星乡山岗村,村民在村合作社的蚕房里喂蚕。

    “我们村种桑养蚕项目所得利润是按四六分配,60%用于利益联结建档立卡户,4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罗本培说,种桑养蚕项目主要是吸纳建档立卡户就业,一年大概需要1300人次务工,付出的劳务费用是12万元左右。同时,村级集体积累也为村内公益事业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再生产等提供了资金保障,促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比翼齐飞”。

    合作社把桥搭,群众增收有靠山。69岁的村民伍大芝,老伴身体不好,家庭经济负担较重,自村合作社发展种桑养蚕产业以来,伍大芝就一直在桑蚕基地务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岑巩县天星乡山岗村,村民伍大芝在村合作社的蚕房里喂蚕。

    “到蚕房扫地、撒生石灰消毒、喂蚕、采摘桑叶,什么活都做,10块钱一个小时,划算。”伍大芝说,在村合作社的种桑养蚕基地干活,工作不算累,身体吃得消,自己多做多得,不仅为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也锻炼了身体。

    通过村合作社的引领带动,如今,种桑养蚕已成为山岗村的主导产业,全村带动9户农户共种植蚕桑200余亩,年产茧2万余斤,可实现年综合产值40余万元,蚕农实现人均年增收4000元,产业每年共带动农户务工2000余人次,实现务工收益20万余元。2018年以来,合作社累计完成利益联结分红20余万元,覆盖建档立户100户,户均增收2000元,小小桑蚕撑起了群众多元化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的“一片天”。(周燕 沈启照)

[责任编辑: 王雪松]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53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