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黔东南州积极发展生态渔业 稻香鱼肥 “丰”景如画

2021-10-21 09:57:14  来源: 贵州日报

黔东南州积极发展生态渔业

稻香鱼肥 “丰”景如画

锦屏县三板溪水库养殖基地起鱼现场。杨良强 摄

黄平县旧州镇稻田鱼开捉。郭红宇 摄

    稻田鱼游鸭叫,湖库鲢鳙跳。入秋后的黔东南州处处是丰收景象。

    㵲阳河畔稻鱼肥

    黄平县旧州镇依托丰富的稻田和水资源,在稻田的四周修建宽1米、深1米的水渠开展传统的稻花鱼养殖,做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提升稻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47岁的田仁福是旧州镇大碾房村人,7年前为照顾家人回乡创业。

    “过去田地分散,稻米和鱼种植养殖后只够自己吃。”田仁福说,我们承包了200亩地,就是希望能壮大规模,带着大伙种植养殖获增收。

    据了解,稻花鱼养殖是每年5月投苗,8月捕捞。期间,稻花鱼可吃飘落稻花和虫卵,一般长到1斤时可捕捞,全程无饲料喂养。该养殖基地每年产量万余斤,吸引了凯里、西江等地的客户来采购。

    “完全不愁销路。”田仁福说,春天收洋芋,秋天有鱼和稻谷,一年下来有三次收成,产值超过100万元。

    在田仁福等7个合伙人的带动下,旧州“稻+渔+洋芋”模式覆盖超过1000亩地,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得以品尝稻花鱼的美味,大碾房村的居民也因此增收。

    “我们正在努力发掘,培养更多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扩规模、增产量,然后是建立标准,让更多人因为稻渔产业受益。”黄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卫江说。

    梯田里的稻鱼鸭

    黔东南州从江县加榜梯田,是中国景观最好的梯田之一,世居于此的苗族人民坚持“稻饭鱼羹”,也创造了稻鱼鸭种养共生模式。

    谷雨前后,人们把秧苗插进稻田,随后投入鱼苗,待鱼苗长到两三指宽,放入鸭苗。水稻收割前期,迁鸭捕鱼,稻谷收割后再将鸭迁回田里。2001年,这套代代传承的循环农业模式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指定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遗址。

    在保持传统模式的同时,近年来,从江县还引进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提高产量和效益。

    “这亩稻谷还要一个多月才能收割。”吴老向是加榜乡加页村人,今年他拿出一亩地给该县水产站做试验田,种香禾糯,还增加了鱼苗投放数量。

    “秧苗和鱼苗都是县里给的。”吴老向说,他打算把试验田收的糯米和鱼都卖掉,收入能增加六七千元。

    从江县农业农村局高级水产工程师顾泽谋介绍,今年全县规划了10个示范点,通过在稻田里开挖沟溜、增加水体深度,提高鱼产量,等到试验成熟,会在更多区域推广,帮助农民增收。

    从网箱到大水面及综合种养

    三板溪水电站,位于清水江下游的锦屏县。2006年建成蓄水,形成近8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周边村民开始在水库进行网箱养鱼,现年54岁的河口村村民张文安就是其中之一。

    “从我太爷爷那辈起就在江上打鱼。”张文安说,以前都是在江里捕捞野生鱼,水库建成后大家就用网箱养鱼。

    高峰时,仅锦屏县内的三板溪库区,就有2万多个网箱。饵料和鱼类排泄物日积月累,库区总氮含量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自净能力大幅降低。

    为修复水生态,锦屏县决定全面拆除库区水域的养鱼网箱。到2018年6月,库区养鱼网箱及相关养殖设备全部拆除上岸。

    2019年,贵州省生态渔业锦屏县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在库区开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上岸渔民张文安成为公司的一名护鱼队员。

    “去年,我们捞到一条60多斤重的花鲢,现在还在上级农业科研部门展览。”张文安说,他已经20多年没捞到过这么大的鱼了。

    经过两年发展,贵州省生态渔业锦屏县有限责任公司不仅获得有机鱼认定,其以鲢、鳙等鱼类滤食库区水体浮游生物,“以水养鱼,以鱼净水、以鱼控藻、以鱼增效”的增养殖模式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既要保护生态、也要壮大产业,帮产区居民增收。”贵州省生态渔业锦屏县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谱远介绍,除三板溪库区、卦治库区、白市库区8万余亩的水面作为大水面增养殖项目外,他们还实施了稻田综合种养、山塘生态渔业、水产苗种场等项目,与群众、村集体建立利益联结,解决临时用工300余人次。(郭红宇)

[责任编辑: 栾小琳 刘昌馀]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7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