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黔西南州多模式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路

2021-11-03 16:20:39  来源: 黔西南日报

调结构 创品牌 增效益

我州多模式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路

  近年来,我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以“调结构、创品牌、增效益”为路径,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以林鸡、林蜂、林羊、林药、林茶、林旅为主打的产业接续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州共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92.43万亩,产值51.17亿元。

  定政策、强引导,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产业化。坚持以林为主、多业并举,推广“森林+”模式,形成近期得利、长期得林的产业化效应。一是规划引领。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实施美丽黔西南林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结合森林资源分布、自然地理气候和种养业基础,合理安排林禽、林畜、林药、林茶等产业布局,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二是政策撬动。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产品,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对规模经营主体进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用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大投入”。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完成上级林业资金投入22.66亿元。

  育龙头、建基地,推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化。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基地建设为平台,采取先试验再示范后推广的方法,稳步扩大林下经济产业规模。一是引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将林下经济特色林产品作为州级10个重点发展产业之一,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建立招商推进机制,有针对性地上门大招商、招大商。目前,全州林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38亿元、林业总产值375.26亿元。二是扶持本土企业壮大规模。将做大做强本土企业作为长期发展战略,支持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合作社、本土企业向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壮大。

  三是建设特色基地示范推动。用好用足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红利,在全州重点培育打造12个集中连片生产示范基地,在每个县重点建设1个特色林下循环经济样板产业、打造1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全州推荐申报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新申报通过省级林业龙头企业9家,全州第八批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达到34家,成功创建贵州省册亨县布依(灵芝)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黔西南州贞丰县丰源黑皮鸡枞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重技术、优服务,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标准化。一是实施技术创新驱动。构建“产、学、研、用”联合协作机制,搭建企业、合作社与贵州大学、贵州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平台,先后完成仿野生铁皮石斛、刺梨、板栗、兰花、金银花等10余个品种的规范化标准化栽培。二是优化技术培训方式。把“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感兴趣”作为技术培训和服务的“新课标”,结合企业、农民需求及时优化更新,通过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等方式,同步组织企业技术员、“土专家”“田秀才”参与,利用送课上门、田间课堂和远程视频,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与服务,培训服务人数每年在1.5万人次以上。三是加大技术集成推广。建立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技术推广体系,统筹用好农村产业革命“一县一服务团队”“一村一名技术员”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力量,开展林下种养配套技术、疫病防控指导服务,实行技术推广在企业和基地中进行,积极推广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为主的绿色增产增效适用技术,着力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大户等为主的林下经济生产经营主体。

  重特色、强营销,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品牌化。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注重挖掘和培育地方特色,坚持巩固和拓展市场并举,促进内涵式发展。一是抓质量出特色。把生态、绿色、有机作为林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严把产品产地准出关,提高特色林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二是树品牌扩影响。以实施公用品牌创建行动和“一县一品一牌”培育计划为推动,加大原产地申报、商标注册和品牌认定力度,统一注册商标品牌,统一包装标准,创新县域元素,形成“普安红”“兴义黄草石斛”“安龙白芨”等10多个品牌,全州林下经济知名度和认可度大幅提升。三是拓市场畅销路。坚持“以产找销”和“以销定产”,坚持“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发挥“农校”“农超”“农企”作用稳定州内市场,抓住惠州市对口帮扶机遇打开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支持鼓励企业、合作社在阿里巴巴、京东、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等开设商城、店铺,入驻“贵州电商云”“生活PLUS”等电商平台,推动黔西南特色林产品“泉涌”出山,年销售额约20余亿元。(记者 龙启兵)

[责任编辑: 吴雨]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2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