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公示,拟认定1885所学校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其中,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二中学名列其中,入选的传承项目为水族马尾绣、苗族芦笙舞。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走进县第二中学,刚进校门,就听到了音乐室传来的悦耳动听的芦笙伴奏。教室里,张天龙老师正在教学生们练习芦笙伴奏,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根据节奏变换着不同的动作。
据了解,该校在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成立了芦笙乐社,以“用音乐感知世界、用心灵聆听未来、用双手炫出精彩”为宗旨,发展学校民族特色艺术,传承民族文化,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能用民间芦笙、改良芦笙演奏出优美的乐曲,从中体会到传统民族音乐的魅力。
“以前看见有人在吹,但是感觉吹得很单一,所以没有什么兴趣。经过老师的指导,才发现,可以吹出很多音乐……”三都第二中学学生潘玲倩说。
“老师非常重视,他对我们给予重望。我的梦想就是把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三都第二中学学生吴世邦说。
在另一个教室,同学们正在专心致志地绣着水族马尾绣。吴永枝老师亲自示范绕马尾、手把手教授刺绣技法,大家认真听讲,动手实操。教室的展架上摆满了学生的精美刺绣作品。
“水族马尾绣06年的时候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我们三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是我们代代相传的一项技艺。”三都第二中学水族马尾绣社团指导教师吴永枝说。
近年来,非遗传承文化陆续走进校园,让学生们与非遗文化零距离接触,学生们真实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增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在学校既可以学到文化,还可以跟老师学习一些传统的手艺,比如说我们的马尾绣,我希望可以把马尾绣继续传承下去。”三都第二中学学生潘丽婷说。
近年来,三都第二中学既注重培养学生文化学科的学习,又不断加强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和指导,高度重视音体美特长班的教学,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学校已建立了美术、书法、文学、芦笙、民族舞蹈、马尾绣等20多个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自我特长、挖掘自身潜力的良好平台。
“偶然一次活动,老师觉得我有天赋,然后就在老师的建议下走上了舞蹈道路,我将来的梦想是做一名舞蹈演员。”三都第二中学学生韦仕俊说。
由县第二中学学生编排的《水族斗角》节目,在2018年10月贵州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和2019年9月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中都获一等奖。
“这几年,学校领导特别重视艺体特色发展,对艺体教学进行了改革,开设了马尾绣和芦笙教学,学生积极参加。主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教学,学习文化和特色专业两不误……”三都第二中学音乐教研组组长吴佳丽说。(罗朝兵 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