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凯里市:“三社联动”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2021-11-29 18:10:15  来源: 凯里市人民政府网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城乡社区治理的决策部署,探索“三社联动”城乡社区治理机制,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凯里市通过党建引领引入专业社工服务,高质量推动“三社联动”社区社会工作服务。

  一、以“党建+”服务为模式,全面贯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凯里市将“三社联动”纳入城乡社区治理工作范畴,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凯里市“三社联动”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改革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凯里市“三社联动”社会服务项目省级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形成由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改革试点工作机制。在项目试点各类功能型委员会组建过程中,注重完善区域化党建机制,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积极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培育了一批由党员发挥骨干作用的社区互助组织,积极发动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委员会组建,四个试点共有党员346名,其中200余名党员参与到项目服务,30名党员发挥着骨干带头的作用,优化社区委员会在各类基层党组织设置,形成覆盖广泛、功能互补的组织网络,实现对党务资源、政务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整合,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的统筹能力和凝聚能力,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基层治理模式。一是大十字街道南山社区建立“一建领三建”社区治理服务模式,即坚持党的领导,以党建引领社区机制搭建、平台搭建以及系统搭建,从而促进社区参与,不断朝着社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和方向迈进。通过项目组建培育了4个功能性社区组织、12支志愿服务队,其中8名党员是功能性社区组织的骨干成员,120余名党员经常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队服务活动,形成了“党员+社区居民+志愿者”的委员会组织格局,坚持党的领导,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充分发挥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的联动作用,发动辖区党员和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共同建设和谐美好家园。二是开怀街道上马石社区以区域化党建为平台,推动建立“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工作新机制。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定位,通过组织纽带、情感纽带、利益纽带,探索出以党组织引领为核心,以街道、社区、驻社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以及行业领域为支撑的“党建共享家”社区治理新路子。以“党建联盟”为载体,整合资源、聚焦共治,在社区党员的带领下开展“党建引领促和谐,情暖社区迎冬至”“秋季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35余次,参与党员1408人次,服务居民5000余人次。三是青杠林村和白水村两个农村社区以“三社联动”工作机制为保障、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支撑、以村委下属委员会为服务平台,从提升村民参与公共事务、充实弱势群体群体服务、提升村民对青少年的正向管教意识三个层面出发,协助村委充实社区服务内容、提升村民参与公共事务并做好教育与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探索了邻里互助的“幸福乡村”建设道路。农村社区存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村庄“空心化”程度高的特征,大部分年轻、有能力、学历高的党员外出,导致农村社区传统的党建工作方法遇到了现实的困境。在“三社联动”机制推动下,村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党员参与村民互助组织建设。通过党员在村里的威望和人气,直接推动了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村民参与社区治理自觉性提供,农村党建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了丰富与创新,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以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为依托,搭建“三社联动”社区参与平台

  一是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搭建。凯里市民政局与项目所在镇(街道)积极沟通协调,大力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在四个项目试点所在的村(社区)统一悬挂“三社联动”省级试点项目以及“社工和志愿服务站”工作牌,并由村(社区)提供相应的办公场地和办公设施设备,作为“三社联动”社区社会工作改革试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和办公场所,由服务实施社工机构派驻社工驻点全面开展项目服务工作,制定了三社联动机制服务图、功能委员会介绍、功能委员会参与机制流程图、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工作流程图、项目人员组织架构图等相关内容,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孵化提供了服务平台。二是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平台搭建。以专业社工机构为支持,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党建引领、培育孵化、发展规划、人员培训等综合服务和指导支持。“三社联动”项目中,社工从地区发展模式的视角出发,在社区治理专家的指导下,利用“共商、共识、共建、共担、共享”的“6共”参与式工作方法,协同村党支部、村民骨干,共同研讨、协商,制定了试点村/社区发展规划,从敬老爱幼、环境卫生、安全调解、儿童发展和社区安全提供了有效指导。截至目前,先后召开了社区发展规划、项目联席会议、章程讨论会、民主选举等共计20余次,参与人数达300余人次。项目执行以来,在村“两委”支持下,社工协助党员、村民骨干共同组建了17个社区社会组织,涉及社区的教育、安全、文化和环境卫生等方面,同时协助制定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计划、制度及人员框架等。社区社会组织的建立,有效地缓解了因“空心化”导致的社区活力缺失问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平台,充实了社区公共生活和社区服务,畅通了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促进了居民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感、价值感、幸福感,激发了居民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提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支持。在项目初期的设计中,每个试点村(社区)都预留了10万元的社区发展基金,用于每个项目点村(社区)基层组织或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经费,通过设立社区发展基金,支持社区社会组织有事可作、有钱可用,积极探索构建城乡均等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具体行动机制。在专家督导的支持下,制定了社区发展基金使用规范,为下一步服务项目的发展提供规范性的指导。

  三、以沟通参与机制搭建为支撑,提升“三社联动”服务水平

  一是沟通机制搭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为保证项目的调度和联动,推动项目有效运行,先后召开了市级启动会议1次,项目点推进会议8次,督导及培训会议12次,全力做好改革试点项目管理工作。会议讨论了社区发展规划、微信公众号的组建推广、社区委员会成立以及功能发挥、社区文明创建、社区环境卫生治理、社区文体活动等相关事宜。通过定期开展“三社联动”项目联席会议、社区院坝会、委员会联席会、居民共商等形式,畅通了社区的联络沟通渠道,形成了多方联席、院坝共议、居民共商的社区治理制度,破解制约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发展的难点。二是参与发展机制搭建。把社区发展规划作为推动社区居民共识,促进社区参与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社区发展规划,促进了社区发展和参与共识。社区发展规划的完成,认清了社区存在的问题,确立了发展目标,形成了中长期行动计划,达成了社区参与共同行动的共识。社区各委员会成立后,制定了社区各委员会的章程和制度,明确规定各委员会的参与和退出机制。同时,从委员会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委员会会议拟定了社区各委员会的活动计划、活动经费预算和社区发展基金使用标准,形成了一整套开展社区活动、推动社区共识、促进社区治理与发展的工作方法。

  四、以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为抓手,创新“三社联动”服务模式

  通过项目开展,建成了民族地区“三社联动”新机制,率先在民族农村地区创新“三社联动”模式。一是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社区组织培育,建立了推动社区精神文化生活的功能性组织和传统文化传承的社区社会组织;二是把传统文化活动和非遗文化传承作为重点支持内容,作为推动社区参与的牵引工作;三是“三社联动”服务过程强调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尊重,注重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和组织资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四是通过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推动了社区不同民族成员的交流与了解,增加了社区公共生活机会,在“各美其美”的同时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促进了民族和谐和民族团结。上马石社区以儿童和老人为抓手,以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为契机,着力打造“居民互助+社区共融”社区氛围。上马石社区是整体搬迁模式,导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民族分化较为严重,加上社区青壮年人较少,社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以“一老一小”服务对象为抓手,以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为切入点,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开展社区服务,增加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良好的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社区氛围。通过开展“浓浓中秋情,悠悠你我心”入户探访、浓浓温情生日会、“老少齐聚暖人心”端午活动等,着力让社区的邻里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洽,让居民从被动参与社区活动到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使社区的老人舒心、儿童开心、家长放心,共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五、以民政兜底服务对象为主体,提高“三社联动”专业服务能力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通过社区指导、社工策划、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以上门入户、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建立了试点社区兜底保障服务人群服务台账,重点为社区内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空巢老人、农村留守人员、困境儿童、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及随迁子女等困难群体提供亲情陪伴、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各类关爱服务,构建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截至目前,四个试点社区建立各类兜底服务人群数据台账963人,入户走访412人,建立专业个案服务档案14人。同时,通过资源链接,积极引导基金会等慈善组织支持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深入城乡社区,依托社区社会组织为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众提供关爱服务,为兜底保障、社区服务提供支持力量。自项目服务开展以来,共培育和孵化社区组织17个,培养本土专业社工人才17人,志愿者4名。同时,深入开展“我们共成长”儿童生日会、“老少齐聚暖人心”端午节、中秋三留守慰问等主题活动100余次,累计服务20000余人次。(孙奎 周宇虹)

[责任编辑: 栾小琳]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1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