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感恩奋进 乌蒙写壮歌 勇担使命 阔步启新程——毕节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回眸

2021-12-12 17:23:24  来源: 毕节日报

感恩奋进 乌蒙写壮歌

勇担使命 阔步启新程

——毕节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回眸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全省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纳雍、威宁、赫章三县名列其中。毕节7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全部出列。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900多万毕节儿女交出了脱贫攻坚精彩答卷:2016年以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0.16万人;1981个贫困村全部按照国定标准出列。

  绝境突围,打开发展之门

  毕节,位于乌蒙山腹地,壁立千仞,山石遍地。

  “八山一水一分田”,让长期以农耕生产为生活“靠山”的模式,举步维艰。

  1985年,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偶然闯进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记录下这些片段:一家4口人,只有3个碗;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缺3个月的盐……

  毕节的贫困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1988年,中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应运而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毕节,拉开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大幕。

  要想富,先修路。

  500米,一眼就可看到终点的距离,但对几年前七星关区杨家湾镇出烟洞村的韩力书来说,却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那时候,每次拉点煤炭、苞谷回家,都要背着过这段路。碰到下雨天,泥巴路又湿又滑,太造孽喽。”韩力书说,“现在,车直接开到院坝里,都不用费力,日子越过越好过。”

  大道通天衢,阡陌连农家。截至目前,毕节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16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例达94%,实现乡镇100%通沥青路,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和客运。累计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1.12万公里,实现100%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运;建成农村“组组通”公路14640公里,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

行驶在成贵高铁毕节段的动车。王纯亮 摄

  青山遮不住,天堑变通途。

  2019年12月16日,一个载入毕节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市人民满怀激情,心潮澎湃——成贵高铁开通了!

  到成都,两个多小时;到省会贵阳,四十来分钟……“高铁时代”的到来,缩短了毕节对外开放的时空距离,让毕节步入了高铁沿线“3小时生活圈”。

  随着“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格局不断完善,毕节正变身为三省结合部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大进大出、畅通无阻的交通梦想成为现实。

  前些年,在广州务工多年的张天荣,嗅到了毕节县县通高速带来的商机,返回老家大方县兴隆乡,建起了500余亩蔬菜基地,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蔬菜种植2万多亩。现在,每天只需15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把基地里的农产品运往广州江南农贸市场。

  为助力毕节打赢脱贫攻坚战,威宁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五里岗产业园区。在金针菇包装车间,工人每天都在忙着打包、装运,这些鲜嫩的金针菇走出威宁,流向全国各地千家万户的餐桌。

  走出去,引进来,就在方寸之间。

  从百步九折萦岩峦,到交通网络交错纵横。突破了交通桎梏的毕节,打开了发展之门。

  内外发力,守住稳稳的幸福

  2月25日,黔西市莲城街道八块田社区二组居民刁朝贵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来到首都北京。

  3岁就患小儿麻痹症,失去直立行走的机会,这是51岁的刁朝贵第一次走出黔西。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年前自己还是低保贫困户,靠着国家的帮扶政策过日子,现在会被邀请去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荣誉。”

  在帮扶干部黄家陆的帮助下,刁朝贵与弟弟刁朝洪一起创办了八块田棉鞋加工坊,还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发展,仅去年就发了20万余元工资。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每年各级选派1.1万余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组建2000余个驻村工作组开展驻村帮扶工作。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从各级选派驻村人员5万余人次。

  帮扶干部们的身影,遍布毕节的山山水水。他们用辛勤和汗水,让群众绽开了幸福的笑脸。

  这样的幸福,来自补短板强弱项——

  “现在吃水不愁了,家家安起水龙头。政府把水管安通后,省得挑桶遍山游……”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新民村67岁的村民李马本在自家门前就能用到安全干净的自来水,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他自编了这首山歌。

  2016年以来,全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1273个,解决了农村居民149.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通讯设施、4G网络、美丽乡村建设均已实现全覆盖;226个乡(镇、街道)均建有1所乡镇卫生院,2228个行政村均建有1所村卫生室,医疗机构千人床位数达到小康标准;推进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加强控辍保学工作,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

  这样的幸福,来自厚植经济发展基础——

  脱贫攻坚期间,毕节紧紧围绕“八要素”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重点发展12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模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坝区农业,大力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2016年以来,成功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53个、涉及基地面积3.7万亩,建成南方最大安格斯肉牛养殖基地、全省最大高山冷凉蔬菜基地。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30家、建成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7229个、培育家庭农场2609个,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71个,207个坝区全部建成达标以上坝区。

  同时,建设就业服务组织机构,强化农村劳动力就业全员培训,开发“十大员”就业公益性岗位,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或就地就近就业。

  这样的幸福,来自东西部协作的温暖——

  2017年,生长于香港、在美国留学7年的“90后”青年梁安莉和母亲来到赫章县韭菜坪景区旅游,并萌生出在此干事创业的想法。在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的邀请下,梁安莉决定在赫章县兴发乡投资建设云海花田田园综合体,在铁匠乡建设花卉育种育苗种植基地。

梁安莉(右)正在和周巧交谈。张华顺 摄

  铁匠乡中井村村民周巧是梁安莉遇到的第一个脱贫户。在梁安莉帮助下,周巧夫妻到基地务工,每月有近8000元的收入,家里还盖起了小楼。

  这样的幸福,来自“四个不摘”和返贫监测的保障——

  在威宁自治县,去年开始,由政府出资为动态监测到的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脱贫户和低收入边缘户统一购买保险,用理赔金对“收入掉线”的农户进行救助。

  家住观风海镇七里半社区的赵兰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患尿毒症常年要在医院做透析,三个孩子又在读职校和高中。脱贫后,赵兰却患肺囊肿住进医院,手术费5万多元,合作医疗报销后仍需自费支出1.9万元。因被纳入防返贫预警监测,政府帮她买的“防贫保”发挥作用,理赔1.92万元。

  ……

  扶上马,送一程。多方发力,内外兼修,让脱贫成色更足,帮助脱贫群众守住来之不易的幸福。

  圆梦小康,擘画美丽乡村新画卷

  千年梦想,今朝梦圆。

  从七星关区阴底乡路朗村山沟沟中搬到柏杨林的张绍合,每天都要到小区“溜上几圈”,日子过得十分自在。曾经自认过惯了山里“悠闲”日子而拒绝搬迁的他,现在感叹“还是城里的日子更安逸”。

  从黔西市绿化乡大海子村搬到锦绣花都的吴元游,在告别“愁得睡不着觉”的苦日子后,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感觉心里前所未有的踏实,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从织金县马场镇搬迁到平远新城的黄贵,搬迁前曾是当地有名的“钉子户”“上访户”。在党员干部“苦口婆心”地开导下,通过易地搬迁换了新家的他“如同换了一个人”,不仅改掉了之前的种种陋习,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并先后当选为楼栋长、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成为搬迁群众最信任的热心人,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日子越过越红火。

  ……

  从深山到城镇,从闭塞到开放,五年来,毕节32.48万各族群众挪出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搬进城镇成了“新市民”,圆了小康梦。

黔西县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王纯亮 摄

  五年来,毕节切实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领导,统筹恒大集团帮扶力量代建援建,聚焦“六个坚持”,深入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许多“新市民”实现了从“忧居”到安居,从“下田”到上班,开启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炎炎夏日哪里去,花海毕节好避暑。每年夏天,大方县奢香古镇都会迎来大批省内外游客。览古镇景观、赏梯田美景、品特色小吃……

  景美人欢的场景,同样在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上演。“春节以来,化屋村的游客接待量达到25万人次,节假日和周末游客量很大。”6月29日,记者感受到了化屋村的“旅游热”。

六冲河化屋村河段。王纯亮 摄

  为发展壮大旅游业,振兴乡村,目前,化屋村正在完善《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工作方案》和《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产业规划》,计划以旅游为主导产业,开创旅游+农业(精品水果)、旅游+手工业(蜡染、刺绣、服饰)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以乌江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苗族文化传承为内涵,以山水田园和乡村生活为载体,打造集乡村民宿、山水观光、文化体验、改革研学为一体的山水苗乡民俗村、改革脱贫研学村,建设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圆梦小康的毕节儿女,沿着前进方向,奋力前行,擘画美丽乡村新画卷。(记者 高大涛)

[责任编辑: 刘昌馀]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5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