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毕节:奋力开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未来

2021-12-14 09:20:34  来源: 贵州日报

  磅礴乌蒙,万象更新。

  在层林尽染的群山间,高铁穿山越壑,汽车风驰电掣……依托交通筑起的“高速平原”,毕节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生态建设成效斐然,特色产业星罗棋布,美丽村寨点缀其间……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毕节儿女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勇毅,撕掉了绝对贫困的千年标签,在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上不断探索,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在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撕掉千百年绝对贫困标签

  坐落在乌江源百里画廊的黔西市化屋村,峡谷雄奇,碧水东流。

  在依山傍水的搬迁安置点,村民赵玉学开始盘点一年的收成。“光卖黄粑和开农家乐,毛收入不下5万元。”赵玉学乐呵呵地说,比外出打工强。

  赵玉学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年在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扶持下,搬离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通过勤劳苦干,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

  如今,依托化屋村越来越火的乡村旅游,赵玉学吃上了“旅游饭”,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幸福甜美。

  毕节,地处黔之西北,乌蒙腹地。这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群峰耸立,沟壑纵横,土地破碎,石漠化严重,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毕节的贫困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应运而生。

  毕节试验区成立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场战贫斗困的硬仗在乌蒙群山间打响。

  2016年,全市还有130.16万贫困人口未脱贫。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广大党员干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打响了这场“啃硬骨头”的非常之战!

  非常之战需要非常之策。毕节市构建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指挥体系、责任体系、考核体系和监督体系,举全市之力、集八方之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60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日夜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一名名扶贫“特种兵”奔赴最贫困的地方。

  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四场硬仗”不断取得胜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32.48万名群众搬出大山,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这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毕节市坚持“战疫”与“战贫”并举,脱贫与致富同步,成功啃下了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

  去年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全省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纳雍、威宁、赫章三县名列其中。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毕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0.16万人;1981个贫困村全部按照国定标准出列;7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按照国定标准摘帽。

  毕节,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千年标签!

  深入践行“三大主题”

  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是毕节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着力点、突破口。

  近年来,毕节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理念贯穿到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之中。

  冬日的吱嘎阿鲁湖水平如镜。湖畔,覆盖织金县3个乡镇的洪家渡水光互补300MW光伏电站,与洪家渡水电站实现并网发电,形成了织金“水风光”并举的新能源发展格局。

  七星关区拱拢坪森林公园,依托良好生态发展起来的康养业正逐步走上正轨,户外拓展体验场、森林休闲度假木屋、户外广场、情人谷休闲娱乐中心等森林康养项目吸引游客纷纷前往。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毕节市完成石漠化治理84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2645平方公里,矿山环境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183.25平方公里,营造林828.37万亩,国储林项目加快推进,森林覆盖率达60%。

  绿色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力支撑。毕节市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始终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摆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顶层设计,紧扣发展对外引进人才,紧扣产业对内培育人才,大力推进全民素质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曾经的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流传着“茅草房屋巴掌大,一日三餐无变化。若要吃上大米饭,除非媳妇生娃娃”的民谣,贫困可见一斑。

  箐口之变,源于2017年,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张凌放弃城里的高薪工作,回乡担起了带领乡亲们决战脱贫攻坚的重任。如今的箐口村,道路干净整洁,民居崭新漂亮,产业漫山遍野,群众动力十足。

  毕节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围绕订单培养、学生实习实训、教师企业锻炼等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据统计,截至目前,毕节人才资源总量提升到85.63万人。

  同时,毕节市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谋划推出122个方面353项改革举措,一批批制约发展的难点堵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100余项典型改革案例获省里肯定推广。体制机制创新吸引了39家500强企业落地毕节,激活了毕节创新发展的动能。

  围绕“四新”主攻“四化”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贵州的历史使命。

  毕节市使出“闯”的干劲、拿出“抢”的状态、展现“新”的面貌。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全力推动工业大突破、城镇大提升、农业大发展、旅游大提质,力争在全省探新路、走前列、作示范,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

  织金县茶店乡,中国石化织金50万吨/年PGA(聚乙醇酸)项目加快推进;威宁自治县群山之巅,大风车吞风吐电;新型建材发展风生水起;轻纺等轻工业后劲十足……毕节市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春夏之交,纳雍“玛瑙红”樱桃深受游客青睐;金秋时节,威宁每天有700余吨蔬菜源源不断运往粤港澳大湾区;隆冬到来,织金皂角精加工基地依旧热火朝天……随着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毕节蔬菜、水果、食用菌、肉牛、肉禽生产规模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2.6%,农业现代化跑出了加速度。

  七星关区加快推进城市公园建设步伐,形成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园林绿地系统新格局;织金县依托平远古城建设和织金河水体治理,让城市既有“颜值”又有“气质”;黔西市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如火如荼,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今日毕节,青山绿树掩映亭台楼阁,城市面貌早已今非昔比。

  一年四季,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游人如织;春暖花开,“地球彩带”百里杜鹃5A级景区平均每天旅游综合收入6000万元以上;金秋时节,“云上花海”韭菜坪每天接待游客20000人次……随着各个景区景点不断提质升级,毕节旅游产业化“全面开花”,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预计达8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4.35%,预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2亿元。

  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高擎新发展理念大旗,毕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把高质量发展的“论文”书写在乌蒙山间、乌江之畔,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壮丽画卷正在黔西北大地徐徐铺展。

  启航新征程,扬鞭再奋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毕节广大干部群众正铆足干劲、奋勇争先,苦干实干推动乡村振兴,奋力开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未来。(记者 谢朝政 汪瑞梁 翟培声)

[责任编辑: 吴雨 刘昌馀]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6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