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毕节市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

2021-12-14 10:39:07  来源: 贵州中医药

  近年来,毕节市牢牢把握中医药改革发展机遇,不断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中医药产业建设、中医药文化建设,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努力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同时,也取得了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完善服务体系

    以市、县中医院为龙头带动中医事业发展

  毕节市充分发挥市、县中医医院现有的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坚持“培养名医、打造名科、建设名院”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建设好龙头医院,筑起中医医疗高地;同时,全面统筹全市中医药资源,筑起以市县级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四级中医服务网,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毕节市不断加大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力度,深入普及中医药适宜技术,让中医药特色更加突出,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目前,全市有公立三甲中医院1家、三乙中医院1家、二甲中医院4家、二乙中医院2家,实现了“市级有三甲中医院、县县有二级中医院”的目标。全市有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中医区域诊疗中心1个,省级重点专科29个,中医药民族医药专项科研课题结题10项、新立项4项,中医药科研水平持续提升。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共建中医馆279个,实现全覆盖。全市行政村卫生室2228个,其中68.7%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市县级共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60余批次,培训乡村级医务人员及技术骨干10000余人次,完成村医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5000余人。在毕节,中医正走进千家万户,900多万人民群众切身享受到便捷、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不断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建成全国名中医工作站、国医大师工作站

  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核心。毕节市高度重视中医药特色人才引进,不断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扶持力度,制定落实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政策,确保人才“引进来”“用得好”“留得住”。积极向省卫生健康委争取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支持,让全国名中医、国医大师以及省名中医为毕节带徒传承。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3429人,全市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卫生专技人才总数3352人,其中中医类别医师数占全员医师数69.17%。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47人。遴选全省中医药名医传承人指导老师40人、继承人80人。建成全国名中医工作站1个,国医大师工作站1个。

  融合发展

  中医药产业在毕节遍地开花

  毕节市气候温润、光照充足、土壤富含微量元素,发展中医药特色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道地中药材是发展中医之本,目前,毕节以“定制药园”、项目建设等为抓手,建设了七星关、大方天麻产业带,赫章、威宁半夏产业带,威宁党参产业带3个重点单品产业带,天麻种植面积13.81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47.6%,半夏种植面积4.48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83.74%,其中赫章县3.5万亩,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威宁党参种植面积1.75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47.54%,大方天麻、赫章半夏核心产区全国闻名。

  除了中草药种植以外,毕节还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园、天麻药食同源产品开发、酱香天麻酒等重点项目融合发展,精准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拥有育种、种植、深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大型龙头企业。紧盯省级中药材15亿元产业基金,立足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和市场需求,聚焦天麻、黄精等省级重点支持单品,从品种选育-种植-初加工-深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谋划了一批“四化”产业发展基金项目,保障毕节市中药材的优质生产,推进毕节中药材产业进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快车道。

  面对中医药振兴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下一步,毕节市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抓住“党的建设、疫情防控、综合改革”“三个重点”,全面实施中医药服务体系提质扩容工程、中医药健康服务培优工程、中医药人才雁翔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中医药产业优强工程“五大工程”,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力以赴将毕节建设成为中医药强市。(刘春前)

[责任编辑: 吴雨]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6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