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成立30周年综述

2021-12-27 19:01:13  来源: 黔西南日报

勠力同心三十载 阔步迈向新未来

——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成立30周年综述

  【核心提示】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2020年,我们迎来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成立30周年。这一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1990年成立的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由中央统战部牵头,民革中央、民盟中央、民建中央、民进中央、农工党中央、致公党中央、九三学社中央、台盟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科技部、国家民委、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贵州省委统战部暨省联合推动组共同参与建设,承担起探索岩溶山区振兴地方经济之路的重任。

  30年来,从试验区成立之初探索石漠化治理,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统一战线不断探索黔西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拔根之路、治本之策,因地制宜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黔西南各族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探索出具有黔西南特色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建设与产业扶贫有机统一的山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之路,高质量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步履坚定铿锵前行,这些流淌的音符,嘹亮而清澈。

  科技助力,星火照亮小康路

  秃山荒石连绵不断,乱石窝里还零星撂着枯萎的苞谷秆。山下,北盘江水缓缓流动。山石之间,回荡着辛酸与无奈的歌谣,“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苞谷,只够三月活;想要吃米饭,除非坐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妇讨不着……”

  1989年11月5日,中央统战部牵头组成的联合考察4人小组一路颠簸来到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片区,调研珠江上游北盘江两岸植树造林情况。

  跑水、跑土、跑肥,严重的石漠化使顶坛片区成为典型的“三跑”地,村民在石旮旯里艰难地“刨”生活。银洞湾村更是以95%以上面积都是石漠化严重恶劣环境,被认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在黔滇桂石漠化片区中,黔西南石漠化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程度最高,1.6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占42.5%,是石漠化综合治理任务最为艰巨复杂的地区。

  石漠化治理,是黔西南脱贫的奠基之石,治本之策。“治石”与“治贫”相结合,才能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一场治理石漠化,共建美丽河山的大幕就此拉开。

  1990年1月,国家科委与民建中央、致公党中央、九三学社中央、全国工商联联合下发《关于决定联合推动“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工作的通知》,黔西南纳入国家科技扶贫规划。

  1990年5月,由中央统战部、国家科委、国家民委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共同成立联络组,赴黔西南调研后确定“花椒种植示范”等12个项目作为“八五”期间参与科技扶贫的主要内容。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成立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联合推动组,时任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杨纪珂、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徐采栋担任第一任组长。

  1991年2月,联合推动组赴黔西南历时一年考察形成《大西南连片贫困岩溶地区脱贫与振兴经济建议报告》,并致函中共中央,推动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石漠化综合治理。

  自1993年在顶坛片区大规模种植花椒以来,岩石突兀满目荒凉的顶坛,丛丛绿荫满目苍翠,实现了农民生活由贫而富、生态环境由劣而优、农业效益由低而高三个转变,“石头上的花椒产业”走出了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仅银洞湾村水土流失就比过去下降了80%左右,1998年被全国绿化委认定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2003年9月,中科院10位院士和45位专家实地考察,把采用生物措施治理石漠化的路子总结为“顶坛模式”。2007年12月,中国经济协会授予顶坛“中国花椒之乡”。

  同期,在安龙县德卧镇等地示范种植的5万亩金银花,使往日乱石满坡的荒山,变成了金银花遍布的绿山,村民户均年收入由200多元增加到3000元左右。

  2004年5月16日,国家林业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由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联合推动组和国家林业局共同建设的30万亩金银花基地工程在贞丰县珉谷镇启动。

  2012年6月,统一战线推动黔西南州8县(市)全部列为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纳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科技的力量,项目的动能,使一个个经济型、生态型石漠化治理新模式在黔西南大地上示范成功、推动发展,成为探索石漠化地区振兴之路的创举。

  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在石旮旯里种植金银花,办起合作社,把恶劣生存环境变成美丽乡村。富裕起来的该村瞄准市场改造传统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引进公司培育铁皮石斛、种植百香果,发展养殖业等,乡亲致富道路不断升级。

  兴义市全面攻坚石漠化,用绿色护航发展,在则戎乡冷洞村、花郎村,敬南镇水淹凼村、陇岸村,泥凼镇老寨村等南部喀斯特地貌突出的乡镇,发展金银花、黄心射干、姜黄等中药材以及茶叶、薄壳山核桃、西贡蕉等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让昔日石旮旯变成今朝“聚宝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统一战线探索出具有黔西南特色的高海拔喀斯特山区种草养畜模式、中海拔喀斯特山区金银花种植模式、低海拔喀斯特山区花椒种植模式、低热河谷地带蔬菜种植模式、农旅康养一体发展的“山地旅游模式”,并推动这些发展模式不断升级。

  “一颗米”解决群众脱贫增收。在兴仁市,按照“一县一业”产业定位,统一战线围绕“提升品质、壮大品牌、深度融合、做强产业”,推动薏仁米产业实现种植面积、加工能力、良种繁育、研发能力、品牌影响、规划定位、交易市场“七个全国第一”,“兴仁薏仁米”被国家商标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综合年产值达50亿元,占全球同行业市场份额70%以上。

  在册亨,曾经探索的低热河谷蔬菜种植模式,如今得到发展壮大,以冗渡镇坛坪村为主,这里已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黔西南已经建成14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成精品水果、特色粮食、茶叶油茶、中药材、蔬菜“五个百万亩”工程,培育龙头企业452家,成功申报普安红、贞丰火龙果等2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普安成为“贵州绿茶第一采”永久首采地,兴仁成为国家级出口薏仁米质量安全示范区。

  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30年来,统一战线在黔西南这块土地上,以示范项目为载体,实现开发式扶贫,探索、寻找石漠化地区脱贫致富路子的印迹清晰可见——

  “八五”期间,实施提高粮食单产、甘蔗高产栽培、芭蕉芋高产栽培等12个“星火计划”重大项目;

  “九五”期间,实施百万亩旱地粮食、30万亩芭蕉芋丰产工程、50万亩优质烟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有力推动“八七”扶贫攻坚,黔西南百万人口整体越过温饱线;

  “十五”期间,30万亩金银花基地建设等77个项目获国家、省立项,37个涉农企业和科研部门获星火科技资金支持,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

  “十一五”期间,以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117项科技项目获国家、省批准立项;

  “十二五”期间,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明显,黔西南获批为国家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工程建设试点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统一战线开展培训提升医疗队伍技能,推动黔西南州医院、州中医院、兴义市医院通过创“三甲”验收;

  “十三五”期间,下达统一战线参与脱贫攻坚各年度项目计划,累计实施帮扶项目651项,帮扶资金28.78亿元,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能。

  从高产技术到规模发展,从产业化模式到新农村建设,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生态产业显成效,群众腰包鼓起来;从促进植树造林、资源保护到与林业产业良性互动和同步发展,统一战线着力加大区域环境综合防治力度,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筑牢珠江上游生态屏障。

  产业兴,百姓富,山乡美。生态文明先行试验区创建取得明显成效,生态建设“一石多鸟”效应正在黔西南州显现。

  十三五期间,一产增加值由159.97亿元增加到249.35亿元,年均增长6.4%。

  2012年至2020年,黔西南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220.8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17%,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9%以上,万峰湖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兴义市万峰林街道获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黔西南获“中国四季康养之都”称号,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联合推动,重大项目赋能高质量发展

  1997年12月,南昆铁路开通运营。

  这条被誉为“九五”时期国家最大的扶贫项目,使偏居一隅的黔西南结束了境内无铁路的历史。它出西南入华南,之后奔大海而联接世界,富饶而美丽的黔西南,因此一跃而为大西南地区经南昆铁路出海的大通道和前沿,这条大通道激活观念、物流、人流,让人欣喜地看到,黔西南正在实现高山与大海对接,开发与开放同步。

  2018年12月28日,盘兴铁路项目在兴义市清水河镇开工,黔西南人民翘首以盼的高铁时代迈出实质性一步。

  这正是统一战线为黔西南争取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实施,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30年来,统一战线在黔西南开展的工作紧密结合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问题,帮助呼吁、奔走协调,一个个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水利、城镇、信息等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与统一战线积极争取密不可分。

  以大招商引进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聚力帮助解决黔西南重大项目立项、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推动统一战线智力优势与国务院部委政策、项目优势有效结合,拓展帮扶广度、挖掘参与深度、提高融合程度,发挥支持试验区建设的最大效能。整合帮扶资源,每年制定下发《统一战线参与脱贫攻坚年度项目计划》《统一战线巩固脱贫成果聚力乡村振兴年度项目计划》,实行工作落实项目化、项目落实责任制,抓住脱贫关键,聚焦贫困堡垒,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科技扶贫、人才培训、村企帮扶和公益扶贫等方面精准发力。

  30年来,统一战线帮助保住了兴义卷烟厂的生存与发展,帮助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协调南昆铁路、兴义电厂、兴义机场、盘江灌区等重大项目立项建设,推动兴义至永州、盘县至兴义高铁、龙滩水电站通航设施、安龙县美女山水库等项目建设,帮助兴仁薏仁米驰名商标成功注册,推动试验区成为统一战线科技扶贫、多党合作、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

  兴义机场自2004年7月18日通航以来,目前已开通直飞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杭州、宁波、西安、福州、海口、武汉、昆明等多条航线,航线覆盖华北、华南、中南、西南等几个区域。

  工业聚群化转型,基础能源快速发展,“工业强州”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动力。

  联合推动组帮助立项的兴义电厂项目是贵州省第三批“西电东送”重要能源项目,也是黔西南州“西电东送”标志性项目和配套调峰电源。自2011年建成投产以来,使黔西南州丰富的煤炭资源潜能得到释放,有力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位于晴隆县大厂镇、安谷乡、碧痕镇、鸡场镇交界处的苏家屯风电场项目,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总投资5亿元,是对贵州能源供应的有效补充,对于推动和优化新能源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个光伏电站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同时盘活土地,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对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联合推动、多方协调红水河龙滩电站通航设施建设取得进展。2019年,红水河龙滩电站1000吨级同行设施设计代表船型已经确定,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编制完成,将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

  盘江灌区、美女山水库建设,对改善黔西南水利基础设施,加快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以及灌区内农业灌溉、人畜饮水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30年来,统一战线以科技扶贫、智力支边为抓手,以项目扶贫为载体,在黔西南实施项目1125个,协调引进智力支边项目2168个,投入资金60多亿元,培训农民350万人(次),培训干部、医生、教师等7万余人,资助贫困学生2万余人……

  在探索中收获成功,于奋斗中开创新局。30年来,科技扶贫的星星之火,燃遍石漠化山区,盛开出希望之花,推动黔西南试验区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和创新突破。1990年,黔西南州生产总值仅为11亿元,财政总收入0.82亿元,在全省9个市(州、地)和全国30个自治州中,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均挂末。到2020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1353.4亿元,年均增长10.4%,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由全省第7位上升到第5位。

  凝心聚力,小康之路越走越宽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30年,1万多个日日夜夜,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这根“红线”,串起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

  近年来,统一战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聚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形成合力,精准发力,深化扶贫开发新内涵,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创新帮扶模式,拓宽协作领域,从制度保障到政策扶持,从基础设施完善到扶贫产业布局,不断丰富和拓展脱贫攻坚内涵,为黔西南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央统战部、民进中央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在持续帮扶黔西南试验区建设的同时,中央统战部定点帮扶晴隆县、望谟县,民进中央定点扶贫安龙县,坚决啃下“最硬的骨头”

  中央统战部高位推动组织领导、选派干部、督促指导、资金投入、干部人才培训、消费扶贫“六大任务”并取得明显实效。2020年11月23日,晴隆县、望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民进中央在“产业”“育智”“帮困”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资源、项目、理念、科技、政策的输送,有力助推安龙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1月,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对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开展挂牌督战,晴隆县、望谟县列入挂牌督战名单;贵州省列入挂牌督战的6个村全部在黔西南。在各级各部门集中力量帮扶下,推动贫困“见底清零”。

  从“输血”到“造血”,把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激发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统一战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强人才交流培训,多维度帮扶“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密切产业合作、推广特色农产品及消费协作,精准对接文旅资源开发与合作,引资源,聚合力,画好精准扶贫“同心圆”,与黔西南各族干部群众,用心血和汗水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大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3年2月26日,首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在兴义万峰林下开幕,这是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并主办,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联合推动组,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参与主办,首个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国际化高端峰会。峰会成了黔西南对话世界的又一张名片,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

  七届峰会共举办300多场活动,签约212个项目。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名嘉宾,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黔西南碰撞思想、聚集智慧、合作项目,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同步小康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为统一战线服务民族贫困地区科学发展,和黔西南州以及贵州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万峰林峰会激活了黔西南州全域山地旅游发展。2015年10月10日,由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黔西南开幕,迄今,已在黔西南成功举办五届。

  通过万峰林峰会、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黔西南“山歌”越唱越美丽,“山路”越走越宽广。十三五期间,三产增加值从368.39亿元增加到641.06亿元,年均增长12%,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一个美丽、开放的黔西南越来越令世界瞩目。

  砥砺前行,阔步再创新辉煌

  岁月的印迹里,有这样一幕幕的感动:

  1990年5月,时任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杨纪珂、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徐采栋率队到黔西南调研。带着电脑记录了很多资料的杨纪柯说:“将来要在黔西南建机场、修铁路……”

  一朝共饮盘江水,终生已结同心圆。

  一代又一代统战人士与黔西南试验区同行,接续奋斗,使当初的一个个梦想,如今已经成为现实。经济提速、社会和谐、民族团结、民生改善,撕掉绝对贫困标签,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黔西南的发展,就是贵州实现赶超进位历史性跨越的一个缩影!

  30年真情帮扶,星火照亮了小康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累计脱贫113.39万人,兴仁、安龙、贞丰、普安、册亨、晴隆、望谟7个贫困县(市)如期实现脱贫摘帽,629个贫困村顺利出列。“十三五”期间,创造了33.8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的“黔西南奇迹”,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在“黄金十年”贵州大踏步前进中交出了优异的黔西南答卷。

  参与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助推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日黔西南,峰壑万重,山峰如林,绿野翠树;南北盘江,似玉如黛;美丽万峰湖,碧波万顷之外,是全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最生动体现。

  在这片充满期盼、梦想和力量的土地上,全州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按照省委确定的“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和围绕“四新”主攻“四化”部署,以“资源大整合,环境大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基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工业强州、文旅兴州、教育立州、城市带动“五个主战略”,奋力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续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查必芳)

[责任编辑: 吴雨]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0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