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黔西南州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统一安排部署,各县(市、新区)围绕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风文明这一重点任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整合现有阵地和平台资源,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着力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上下工夫,构建文明乡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
形成整体联动强大体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民心工程。
黔西南州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明确全州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组织体系和功能定位,按照《贵州省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全州实际,有序推进全州2个全国试点、2个参照全国试点、4个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采取按月逐县(市)组织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的形式,加快推进全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步伐;做好建设工作“回头看”,持续推进全州中心(所、站)建设进度。目前,全州已实现中心、所全覆盖,文明实践站建设数量超出省目标36%。
望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罗金豆 摄
同时,全方位打造文明实践队伍,充分发挥各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结合党员“双报到”制度,科学配置“8+N”志愿服务队伍,建成志愿队伍2900余支,注册志愿者60万余人,真正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在兴义市洒金街道栗坪社区,每天放学后,社区的新市民子女们就相约来到“青春课堂”,在“管理员”的陪同下,或看书、或做作业、或画画、或嬉戏,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不仅如此,每到周末,“青春课堂”还开设绘画、舞蹈、音乐、书法等兴趣类课程,由志愿者老师为新市民子女上课,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兴义师院志愿者在“青春课堂”与学生互动。蒙仕莲 摄
“青春课堂”是洒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重要板块之一。为解决学校放学与企业下班不同步、新市民社区子女放学后无人照料的问题,洒金街道在村、社区一级,组建以“村(社区)干部+西部计划志愿者+爱心人士”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
“我们现在一点都不操心孩子,放学后他们自己就去‘青春课堂’看书、写作业,不会做的还有专门的老师辅导,有时候喊他回家,娃娃还不愿意走。”新市民黎家龙高兴地说。
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志愿服务
形成助推发展新活力
坚持文明实践与州委中心工作高度结合、深度融合、紧密配合,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以新市民居住区为重点,打造特色志愿服务项目,逐步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一站一品”新格局。
“四个融入”服务模式,让新市民搬得出稳得住。兴义市洒金街道栗坪社区因地制宜,通过思想、服务、文化、氛围“四个融入”,让新市民迅速找到新家的归属感。以党员志愿队伍为核心,定期召开群众会、开展感恩教育,树立“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思想;按照“楼栋就是网格、网格就是楼栋”要求,针对来自不同地区的群众,开展多元化、规范化志愿服务;注重节日文化和评比表彰,在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营造“比、学、赶、超”新氛围、新气象;将民族元素同党建、文化、乡愁等植入社区,将惠民政策、移风易俗、居民公约等编成传统小调,让群众在自娱自乐中找到主人翁感觉。
兴义市洒金街道新市民居住区全貌。陈洪兵 摄
“五色管理”服务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贞丰县心安处新市民社区创新方式方法,通过“红、黄、蓝、绿、粉”五种颜色标识社区各类群众。红色标注党员引领,发挥党员“关键少数”作用,示范带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扎实有效开展;黄色标注重点关爱,定期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到留守未成年人、空巢老人家中开展服务;蓝色标注特殊扶助,分类为残疾人群等切实解决其具体问题;绿色标注能人带动,发挥好搬迁人群中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传帮带”作用;粉色标注典型选树,通过文明家庭、好儿媳、好婆婆等文明示范户的选树,营造先进典型教育引人向善、向德、向美的良好氛围。
“六单一体”服务模式,为新市民办好事办实事。望谟县以“四真四实”为载体,在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居住区积极探索建立“新市民点单”“站点派单”“志愿者接单”“站点督单”“组织晒单”“新市民评单”的“六单一体”闭环服务模式,切实为新市民办好事实事。通过“线上+线下”收集群众需求,建立需求台账,引导群众点单;“支部+居委”共管,对群众需求进行科学分类,及时派单;发挥社区志愿者协调和街道统筹作用,内外齐办、上下合力积极接单;定期跟踪实事办理情况,跟踪问效问题办理办结情况,常态化开展督单;每月月底汇总新市民“点单”完成情况,多渠道进行公示,定期定点晒单;组织点单群众通过现场评分、电话回访等方式,对已办理的实事进行综合评价。
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作用
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支撑
民风淳,乡村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不断地通过文明实践推动乡风文明,教育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进一步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以文明实践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文明实践站就在群众身边的优势,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资源、基层文化阵地等,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志愿队伍优势,深入乡村开展“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宣讲志愿服务2.21万场次,受众230.5万人次。
以文明实践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制定下发了《黔西南州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办法》,对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作出了具体要求。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组织体系,在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示范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积极发挥调度中心、培训基地、评选平台作用,目前全州文明乡镇总占比为91.84%,文明村总占比为82.7%,均超过省级考核满分指标,64个新市民居住区获命名州级“文明示范社区”;州、县、乡三级联创联动机制逐步形成,“五大文明创建”制度化、常态化深入推进。
民族村寨开展双语讲党课。贞丰县提供
以文明实践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按照《中共黔西南州委办公室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西南州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实施方案>的通知》三年规划要求,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结合乡土习俗,制定村规民约,目前全州1291个村(居、社区)都制定了符合本村(社区)实际的《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其中,坚决遏制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同时,结合今年“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针对主要存在的滥办酒席、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封建迷信、环境卫生意识差等突出问题,科学设计“乡风文明”志愿服务项目,全州共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主体活动2853次,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在农村的全面开展。(记者 毛倪佳 通讯员 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