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万山这一招,企业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好

2021-12-29 14:38:27  来源: 万山区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万山区纵深推进“产业兴区”战略,坚持企业“引”进来,服务送出去的发展原则,不断激发民营经济主体活力,护航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在谢桥街道龙门坳村的食用菌基地,错落有致的菌棒上长出一朵朵圆润饱满的香菇,长势颇为喜人。

  万山结合全区产业布局,引进荪灵原生态农业产业有限公司入驻谢桥街道龙门坳村,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增收,也使得该公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们目前每年竹荪的产量是两万多斤,产值在2800多万元,加上香菇一年产量有一万多斤,产值也在1400多万元,加起来我们有四五千万的产值。”万山区荪灵原生态农业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静介绍道。

  企业向好发展离不开万山区各级各部门的精准服务。据悉,该公司在建立之初,建设、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就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积极帮助协调,公司得以轻装上阵。

  “因为我们这个产业路太窄,大车就进不来,拉菌料很麻烦。后来区政府就帮我们把路扩宽了,现在我们进货出货非常的比较方便。”刘静高兴地说道。

  为了让企业来得放心,“驻”得安心。万山区投入专项资金200余万元,从项目洽谈到落地,派出专人实时跟踪公司建设发展全过程,积极协调办理各项手续。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让荪灵农业实现了入驻即投产,起步即冲刺,从建设初期的400亩食用菌基地发展到如今的2300余亩,亩产值超1.8万元。

  铜仁市泰铭生态农业科技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也是政府服务的受益企业之一。

  2015年,该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入驻万山,主营生猪养殖及销售,目前已建成鱼塘鲫鱼塘厂区、鱼塘金盆厂区、黄道长坳厂区、亚鱼瓮袍厂区4个养殖区。

  据该公司总经理潘乐介绍,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电力施工难度大、路线长。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在区政府的协调下,供电部门及时深入现场进行实地勘查,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制定供电方案,并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施工,三个月就完成了4个厂区的电力铺设。

  泰铭农业的顺利投产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近280个,累计支付劳务工资报酬逾3000余万元,覆盖了当地建档立卡户250余户700余人,每年户均分红增收1000元以上。

  “在通电之后,针对我们企业还给予了电力优惠,降低了运营成本。”潘乐表示,下一步,该公司还将扩建一个年存栏10万头的大型养殖厂,壮大企业规模。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万山区通过实施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升了全区民营经济规模实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带动力,促进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覃娅婕)

[责任编辑: 栾小琳]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1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