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困牛山上,为了不误伤百姓,他们集体纵身跃下

2021-12-31 09:15:0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12月30日电 题:困牛山上,为了不误伤百姓,他们集体纵身跃下

  新华社记者李惊亚

  困牛山,地处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石阡县和思南县的交界地带,随处可见悬崖绝壁,山上矗立着一座红军壮举纪念碑,时常有人来祭奠,山脚下的村庄里,村民们口口相传着80多年前一桩红军“誓死不伤百姓、誓死不做俘虏”的集体跳崖壮举。

  1934年8月,红六军团两个师六个团9000余人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10月5日,红六军团五个团进入石阡县。7日,遭遇国民党桂军,甘溪战斗失利,红六军团被截为三段,陷入重围。16日,困牛山战斗打响,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率红18师52团800多名壮士断后,拖住全部湘黔敌军和地方民团。

  困牛山山势南高北低,南端的虎井沟,宽不足10米,长约300米,靠着困牛山的悬崖最高有70多米。红军刚上困牛山就听到枪声,发觉遭遇埋伏,双方展开血战,子弹声、喊杀声响彻山谷,师长龙云率部分战士冲出重围。

  “敌人很狡猾,他们连哄带骗,逼着当地老百姓走在前面当‘肉盾’,红军怕误伤百姓,只能朝天开枪威慑敌人。敌人一看这招管用,就在老百姓背后逼迫他们往前走。”长期研究困牛山战斗的石阡县档案馆原副馆长杨又铸说。

  战斗中,团长田海清壮烈牺牲。战斗到最后的红军战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敌军和被胁迫走在敌人前面的百姓,不便展开战斗,边打边退至悬崖边,为不做俘虏和避免误伤百姓,他们毅然砸毁枪支,集体纵身跳下悬崖。

  当年,石阡县和思南县对这段悲壮的历史都没有记载,红军英勇的故事一直不为人所知。2001年,在石阡县党史部门工作的杨又铸偶然接触到困牛山战斗相关资料,第二年春天,杨又铸和两名同事在一名向导的带领下,在龙塘镇找到了困牛山和当年目击红军打仗和跳崖的村民。

  两年的时间里,杨又铸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走访了困牛山村及周边十几个村庄的100多名亲历者及关联人。据当年经历此事的老人们回忆,跳崖的净是些十五六岁的红军娃娃,在崖下河边一带,到处能见到红军遗骨。

  在敌人的二次搜捕中,有十几名幸存红军被捕。敌人挨个问:“你叫什么名字?”每个红军都说:“我叫龙云!”他们都自称师长龙云,是为了掩护龙云和由他带领着突围出去的部队。敌人看问不出什么,便将他们杀倒在田坎里。

  群众曾救下一名跳崖幸存的红军,为他偷偷治伤,他就是红六军团18师52团司号员陈世荣。杨又铸后来找到了他的后人。据了解,跳崖时,陈世荣年仅17岁,由于身体瘦小,浑身没有力气,跳下去后被藤缠住捡回一条命,后被当地人收留救治,定居石阡县马槽溪村娶妻生子,于2001年去世。

  “当时他们连长喊,把枪甩下河去,一起跳崖,我们不能落在敌人手里。”陈世荣的儿子陈德昌说,“父亲生前回忆说,跳崖的时间在下午,他知道崖很深,但他怕伤到老百姓,所以没有狠狠地打,他也不愿做俘虏,宁可跳崖。”

  战斗结束后,陈世荣偷偷上山找到遗失的军号,妥善保存在柜子深处,这支珍贵的军号成为困牛山战斗最重要的物证之一,目前被石阡县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陈世荣担任农会主任、大队书记近30年,他后来又认识了两名跳崖幸存红军,他们一直有往来,每年都要去跳崖的地方祭奠战友,直到去世。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陈世荣生前经常哼唱这首中央苏区民歌,他怀念部队,怀念红军时候的生活。父亲对家人的叮嘱至今在陈德昌脑海中回响:“全国解放不容易,你们都要珍惜,要好好工作,好好务农。”

  应村民的强烈要求,2009年,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落成,纪念碑主体右为红六军团军旗,左为困牛山。昔日贫困的困牛山村,近年来通过发展生猪养殖、蜂糖李、板栗等产业脱贫出列。

  如今,红军壮举纪念碑周边,红色步道初见雏形,产业路加速硬化,百余亩红托竹荪完成移植,红色教育培训基地配套设施加快施工……英雄的土地迎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高潮,百姓们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

  “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壮举,体现出信仰坚定、人民至上、勇于牺牲的精神,让沿途百姓知道世上有为穷人谋幸福的队伍,播下了革命火种。”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爱华说,“我们有幸生在和平年代,虽硝烟散尽,但丰碑永存。”

[责任编辑: 吴雨 栾小琳]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19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