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猕猴桃冬季管护的关键时期,在修文县谷堡镇平滩村猕猴桃基地,果农忙着为猕猴桃剪枝、整形,为来年猕猴桃的丰收增产做足准备工作。
“搞农业还是要靠技术,光盼着风调雨顺是不行的。我种了20多年猕猴桃,亩产量从500斤到4000斤。龙教授的课,我一次都不会缺”,村民李兴祥一脸自信地说:“我修过的枝条,每年能结多少果子,心里都有数。”
李兴祥口中的龙教授,是贵州大学农学院植保系副主任、修文县“三百工程”科技服务专家龙友华。近年来,龙友华带领团队在修文县开展猕猴桃种植技术攻关和农技教学培训等工作,使得全县猕猴桃果园产量年年提升。
李兴祥有个外号叫“李八亩”,因为他家的猕猴桃种植面积常年维持在8亩,但年收入最高能达到30万元。现在,他的儿子李雪林不出去打工了,父子俩一头钻进猕猴桃种植技术的研究中,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通过科技员和土专家两者互教互学,修文猕猴桃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作为产业发源地之一的平滩村,还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近年来,贵州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农村要发展好,离不开好班子和好带头人。截至目前,全省共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32175名,组建驻村工作队10035支,实现“五类村”(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全覆盖。
为解决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问题,遵义市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乡村后备力量工程“双培养工程”,创新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着力育好“领头雁”、选好“后备军”、派好“指导员”,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人才路子。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村子更美,村民更富。”紫云自治县猫营镇黄鹤营村党支部书记黄恒礼立下目标。他离开军营返乡自主择业,如今带领群众强产业、美村庄、兴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安顺市持续深化“兵支书”模式,打造“兵+”模式,开展基层治理,推动村庄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锦绣计划已助贵州广大妇女建功立业、展现风采。如今,省妇联在全省创建台江、丹寨、册亨、织金、镇宁等10个锦绣计划巧手致富示范县,整县推进锦绣计划工作。全省创建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20个,带动更多妇女巧手致富。
历经11年的两次创业,杨安仁在独山县种植上万亩油桐树,将一座座荒山变绿;借助线上销售新模式,李臣果创建电商品牌,将威宁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凤冈木匠安旭将展示传统手艺与传播正能量相结合,已获800多万粉丝关注贵州乡土文化……他们是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贵州代表,激发了广大青年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
如今,贵州的广袤乡村生机勃勃,各地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澎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记者 刘蓝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