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流域禁渔显成效
珍稀鱼类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我们可以对周边流域的违法行为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如若发现违法行为,可远程指挥执法船只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或劝离。”赤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监察大队大队长袁东雄介绍。
近日,记者走进赤水市赤水河流域视频监控指挥中心看到,为提升赤水河禁捕智能化水平,强化赤水河禁捕常态化巡查防控,2021年年初,赤水市先后投入资金近1200万元,整合数据信息,新增75个监控点位225个摄像头,建成了由“无人机+视频监控+断面监控+巡逻值守+日常保洁”的“天罗地网”。
“以前单纯靠人工巡查费时费力,现在通过这个系统可将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尽收眼底,大大提高了我们工作效率。”袁东雄说。目前,该监控平台已实现了可查询、可搜索、可定位、可描述、可报警、可联动等多项功能,提高了禁捕效率。
赤水河,是长江干流唯一未建设大坝、保持自流水生态的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长江中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在长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017年1月1日,赤水河流域(遵义段)作为全国试点,率先实施退捕禁捕工作,为长江流域全面禁渔积累了经验。
据中科院水生所对赤水河禁渔效果初步评价,经过4年的休养生息,赤水河鱼类资源明显恢复,鳗鲡、细鳞鲴、异鳔鳅鮀和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土著鱼类重新在赤水河出现;长江鲟和胭脂鱼等珍稀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其中,长江鲟的监测数量由禁渔前的每年0.1尾上升至每年72.3尾,胭脂鱼由禁渔前的每天3.4尾上升至每天8.3尾;鱼类资源量明显上升,单船捕捞产量由禁渔前的每天每船4.1公斤提高至每天每船8.0公斤,增长率近100%;鱼类繁殖状况显著改善,赤水市江段采集的鱼类早期资源物种数量由禁渔前的31种增加至40种,2018年和2020年均监测到了草鱼的繁殖活动,2020年,还首次监测到了异鳔鳅鮀和圆吻鲴的繁殖活动,白甲鱼和中华倒刺鲃等大中型鱼类的繁殖规模明显增加。赤水河正逐渐蜕变成鱼儿天堂,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有效恢复。
鱼类资源数据的变化,只是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推进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整改作为政治任务,全面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横向到底,公安、农业、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对非法捕捞行业进行全链条监管。
纵向到边,建立协作机制。通过与泸州市签订《赤水河流域共管水域监管协议》,与毕节市、泸州市、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签订《关于建立赤水河全流域环境资源审判跨省域司法协作机制的意见》,强化跨界水域执法监管,共护赤水河生态安全。
长效管理,印发《遵义市长江流域禁捕执法长效管理机制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执法和暗访督查制度,通过网格化管理,构建了“责任明确、能力匹配、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长效执法管理机制,确保各项治理成效持续巩固,赤水河流域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渐恢复。(记者 申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