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安顺市:探索乡村振兴“整乡推进”新模式

2022-01-19 18:36:23  来源: 安顺市委宣传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安顺市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本,探索乡村振兴“整乡推进”模式,为安顺市建立完善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稳定机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基础。

  安顺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完善乡村振兴“整乡推进”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出乡村振兴“整乡推进”模式,从工作部署、规划设计、资金投入、项目安排、要素配置上做到统筹化安排、一体化推进,实现乡村整体发展、统一运营、抱团联动。

  产业一体化发展

  以全市124个坝区、4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及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两区一带”为主战场,各乡镇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一体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产业遍地开花。

  一是统一谋划布局。各乡镇立足本地气候条件、土壤属性、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种植习惯、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因地制宜选择基础好、效益高、见效快的蔬菜、茶、食用菌、辣椒、金刺梨、中药材、水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9个特色优势产业进行产业带布局,发展高效农业,形成西秀辣椒、平坝高标准蔬菜、普定韭黄、镇宁精品水果、“关岭牛”、紫云红芯红薯、经开区食用菌等优势产业格局。

  二是统一产销对接。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推动各乡镇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包装设计、品牌策划、市场营销,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农交会、茶博会、辣博会,开展农校、农超、农医等合作,全面推广“菜单式”产业扶贫模式,逐步形成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产销衔接的良性循环。

  三是统一要素保障。积极向上争取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加大财政涉农等整合力度,优先投入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用于改善水利、交通、冷链等基础设施,有效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全面开展“千名农技专家下基层”活动,用好用活“土专家”“田秀才”,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解决“不会种”“不会养”“不会卖”的问题。

  环境一体化打造

  以集镇为中心,辐射所辖村庄,1个特色小镇带动N个美丽乡村,并逐步推广为乡村一体化联动模式。

  一是乡村联规。统筹布局乡镇与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等重大项目和规划编制,做到乡镇与村庄规划相结合、村庄与乡镇规划相同步。以“城在山中、山在绿中、山环水绕、人行景中”为核心,结合各村产业发展、民族风情、文化特色,加强农房设计引导,打造各具特色的村庄风貌。统筹城乡开发建设,加强农村宅基地管控,完成五千亩以上坝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其他区域村土地利用允许建设区划定。

  二是乡村联建。根据乡镇总体规划、小城镇“8+X”项目库和美丽乡村“6+X”项目库,结合各乡镇实际,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从乡镇向村庄延伸。累计建成4925公里通组公路,等级路比例达60%以上;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山洪灾害治理等水利工程88处,累计解决农村244.4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8%;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站点576个,3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

  三是乡村联美。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目标,全面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2017年至2019年,全市年均新增造林面积达41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2.4个百分点,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探索多元化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乡村一体运营监管机制,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6.36%,垃圾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80%,实现乡镇和村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乡风一体化培塑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农业农村部等11个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结合安顺实际,乡村共同谋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找到了有形化载体。

  一是创新开展评创活动。各乡镇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农家”“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儿女”“好婆媳”“好邻居”等评比活动,推进“积德榜”“乡贤榜”“先贤榜”建设,建成“十佳”家风训练基地85个,评选市级文明乡镇创建工作先进乡镇15个、文明村创建工作先进村80个,评选命名文明户、文明家庭3万余户,全市有1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6人被评为全省道德模范,2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10人荣登贵州好人榜,以榜样力量带动村民见贤思齐、明理向善。

  二是创新开展文化活动。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广场、农家文化园、乡村学校少年宫等惠民工程建设,全市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提高到12%,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4.2%。以文艺演出、征文、演讲、诗歌朗诵、广场舞展演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宣讲中国传统美德、家风家训。在屯堡地区开展“每季有主题、每月有重点、每周有庙会、每天有赶场”的“屯堡文化汇”活动;在少数民族乡村兴建村史馆、传习馆,打造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一村一品”,举办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活动,在乡风乡俗传承发展中去芜存菁,革陋习、树新风。

  三是创新开展乡村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发动农村广大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乡村教师、在读大学生等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开展面向乡村、服务农民群众的“青春扶贫1+7行动”、科普大篷车“百进”活动,以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残缺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等为重点,开展互帮互助、邻里守望等活动,形成互帮互爱的良好氛围,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文明风尚。目前,全市有注册志愿者19万人,志愿服务团体1513支。

  治理一体化推进

  各乡镇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逐步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建立乡镇干部挂帮村工作机制,大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对排查出来的111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西秀区双堡镇、平坝区乐平镇、普定县白岩镇等一批乡镇实现整体示范。建立8个“领头雁”实训基地,全覆盖实训基层党组织书记。创新采取“平台引领、军地联育、政策激励、建功立业”的工作机制,将优秀退役军人吸纳进村级干部队伍,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作出突出贡献,“兵支书”典型经验得到党中央领导人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

  二是强化基层自治。把村规民约作为农村加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抓手,全市95%以上村(居)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总结提炼出平坝区塘约村“红九条”、西秀区中所村乡村自治实践、关岭“乡村道德超市”、普定“五民工作法”等好经验好做法。以整治农村攀比之风、低俗之风、大操大办酒席之风为重点,推广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通过教育先导、制度约束、干部带头,将符合当代价值观念的文明新风化入人心。

  三是强化平安建设。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一村(居、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站点从“有形”到“有效”覆盖。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大防控”工作机制,在实践中探索出西秀区“禁毒自愿者团队”、平坝区“三治融合、多调对接”、普定县“七勤一平调解法”、黄果树旅游区“五户联保、十户联防”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基层典型经验,有效激活了平安建设“末梢神经”。

  小康一体化建设

  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坚持分级挂牌督战,抓实抓细“3+1”保障工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监测预警,落实帮扶措施,强化社会保障兜底。通过与对口帮扶城市和安顺籍务工人员较多的城市签订稳岗协议、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就业培训等方式,精准匹配就业人员,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和边缘户有劳动力家庭11人以上稳定就业。

  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广泛推广塘约村、大坝村“村社合一”模式,由村党支部领办并负责经营管理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级企业,合作社、村级企业一把手由村党支部书记“一肩挑”,对村级产业进行统一规划、经营、管理。推广贫困户土地流转“获租金”、资金入股“变股金”、就地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分红金”的“一地四金”模式,完善保价订单农业、“两转一包”等机制,将村两委、合作社、企业和村民联结成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三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开展农村“三权”促“三变”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389.44万亩、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1336万亩、集体林地确权522.9万亩、集体建设用地(含宅基地)使用权确权14.75万宗、小型水利工程确权20345宗。同时,市级统筹安排1.78亿元种养业引导基金,对全市178个深度贫困村每村投入100万元,作为村级合作社或企业的产业发展基金,通过产业发展,不断积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市“空壳村”已全面消灭,村集体经济积累达23.1亿元。

[责任编辑: 栾小琳]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7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