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胡加珠:从修渠到巡渠 64年风雨无阻初心不改

2022-01-20 18:57:01  来源: 新华网

  2020年8月25日,胡加珠(右一)带领村民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镇江社区巡护镇江大渠(无人机照片)。新华网发(陈曦 摄)

  新华网贵阳1月20日电 一把锄头,一弯镰刀,一双橡胶鞋,来回巡渠3个小时,79岁的老党员胡加珠在绝壁天渠上留下了一代人奋斗的足迹和岁月的坚守。

  “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河水喊口干;缸中没有三碗水,既缺吃来又少穿。”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群众哼唱的歌谣。

  千百年来,生机镇被高山、峡谷围困,眼望山下赤水河涓涓流淌而无水吃缺水不仅导致群众生活困苦,也阻隔了大家走向广阔天地的脚步

  为开渠引水,1958年,生机镇人用悬崖吊人至半空斧劈锤打”“自制土炸药炸山等最原始的方法,高山峡谷间先后修建了总长130多公里十条引水大沟硬生生蹚开了发展之路。

  那时的修渠人,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便是年仅15岁的胡加珠。

  2021年5月7日,胡加珠对生机镇镇江大渠进行管护。新华网发(陈曦 摄)

  胡加珠生机镇人,1958年至1966年参与镇江大沟修建,是修渠队中的会计,也参与了修建、后勤物资筹备等工作。1984年胡加珠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生机镇镇江村村长,生机乡乡长,七星关区亮岩镇镇长、书记等职务2004年退休

  “我们组建了40多人的黄继光连和12人的刘胡兰排青年突击队,期间5位队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刻骨铭心的岁月,胡加珠说得云淡风轻。

  为了劈山开渠,修渠队手持钢钎錾子,挂在一面面几百米高的绝壁上,一锤一钉敲石碎岩;没有防护工具,裸露十个指头,满是水泡也要继续作业;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挤在洞里,以天为盖地为床,伴着呼啸的山风入眠没有火药,用老房子的土墙熬哨、上山砍柴烧炭,自制黑火药,炸山开路……

  1966年,镇江大渠修建完成,但因修渠使用的是石灰和黄泥,蓄水能力差,水流沿着石缝渗进山里,流进耕地已所剩无几,无法完成灌溉的使命。1984年,胡加珠担任镇江村村长县水电局申请了170吨水泥,加固修缮了镇江大至此潺潺的流水顺渠而下,4000亩旱地变成了良田。

  渠水潺潺,润物无声镇江大渠修建完成,与生机镇高流、长岩、镇江、黄洞、落涧岩等大渠串珠成链,灌溉了生机镇1.37万余亩农田,润泽当地1.81万余人

  2021年5月7日,胡加珠在生机镇镇江大渠上进行管护时查看水质。新华网发(陈曦 摄)

  依靠便捷的水利,镇江大力发展农业种下了稻谷、桃子、李子、柑子村民餐桌上的主食从包谷饭变成了梦寐以求的白米饭镇江也逐渐从年年都吃救济粮的穷山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粮仓”村民彻底告别了缺水缺粮的苦日子,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如今的赤水河畔,山清水秀,瓜果飘香,绿油油的辣椒苗,金灿灿的瓜果,一字排开的农家新房,一栋栋高标准建设的蔬菜大棚展示着镇江村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乡村振兴热潮在田间地头涌动

  绝壁通渠带来灌溉条件巨大改善镇江村人民奔向小康生活的路不再遥远。去年胡加珠编这段顺口溜,在院坝里和村民唱了起来:“如果你二三月间来镇江,漫山遍野果花香;四月间来镇江,农民打田插秧忙;八九月间来镇江,家家稻谷堆满仓;十冬腊月来镇江,漫山遍野柑橘黄。”

  “过去修渠不易,条件也艰苦,但守好、用好这条渠就能造福子孙胡加珠绝壁天渠是生机镇人民的“生命之渠”保护好这条天渠,每个人都责无旁贷。虽然自己年纪大了腿脚也没有年轻时方便了,只要大家需要,他就要发挥好自己老党员作用,守护好这条大渠

  如今,胡加珠每月都会扛着锄头和镰刀,到渠上清淤扫障,查看沟边是否有裂隙,维护大渠畅通下雨天,和大家一起搬石头,将水引入河里,避免大雨冲垮天渠。

  2022年1月17日,老党员胡加珠在镇江绝壁天渠上巡渠。新华网发(文杰 摄)

  一个来回3小时,从年少到耄耋,风雨无阻,初心不改。

  年轻时,他用战天斗地的精神修建天渠,退休18年,依然发挥余热,为群众巡渠。身为党员的胡加珠用自己的人生续写着英雄生机的精神2021年6月,他荣获“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我和他们一样用传统手段守渠护渠,让天渠更好地哺育一方百姓。”胡加珠影响,如今,村民曹官楼接过接力棒,也成为一名巡渠人:“劈山开渠是几代人的梦想,而守护天渠,将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李金苗 文杰)

[责任编辑: 栾小琳 刘昌馀]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7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