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月29日电(记者郑明鸿、杨欣)在距离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约1小时车程的大风洞镇老君寨村,当地村民自费筹办了一本杂志,名为《乡恋》,记录大风洞镇老君寨村和双江村的大小事,每年一期。
2016年创办以来,《乡恋》已累计出版了6期,杂志的策划和编写都由当地村民组成的编辑部完成,凯里市炉山中学体育老师吴林东担任杂志主编。
1月25日拍摄的老君寨村局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除了记录当地的大小事之外,《乡恋》还接受村民和学生投稿。今年32岁的老君寨村党支部书记蔡香振是杂志副主编,负责平常的收稿和统稿。收到稿件后,他会利用空闲时间将纸质稿件一一录入电脑,便于统一编辑。
蔡香振说,《乡恋》刚创办时,村民和学生的投稿积极性不是很高,“几乎成了我的专辑”。慢慢地,投稿逐渐多了起来,2016年学生投稿只有10来篇,2021年已达25篇,“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杂志上,他们会有种自豪感”。
“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编辑部会对他们的稿件进行评奖,并按照等次给予50元至200元不等的奖金。”蔡香振说,为了让学生练好字,他们还要求所有投稿必须手写。
老君寨小学六年级学生龙贤威抱着刊有他作品的《乡恋》杂志。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每年国庆节后,《乡恋》便进入集中编辑期,编辑部成员会聚在一起开会筛选稿件。吴林东告诉记者,会议内容主要是讨论稿件的主题思想,确定哪些稿子不能用,哪些稿子要进行修改。每年大概需要开两到三次会,每次大约1小时。
稿件的修改主要由吴林东负责,标点符号错用、错别字和语病等,他都会一一修改。改稿大多在课后和周末进行,有时为了赶时间,也会熬通宵。“就是给家乡办点事,村民们信得过我,我能够对得起他们就行。”吴林东说。
《乡恋》的印刷费用由村民集资,每年大约1万元。如今,这本杂志已经成为老君寨村和双江村的“村志”,蔡香振每年都会把它送到凯里市档案馆保存。
正在江苏师范大学读大二的孙理鑫是《乡恋》的忠实读者,她父亲曾担任双江村党支部副书记,参与过这本杂志的创办。2017年,她开始给《乡恋》投稿,记录家乡的人和事,截至目前已投稿3篇。
“挺喜欢翻看这本杂志的,我觉得了解村里的大小事很有意思,里面记载了很多比较成功的人,希望自己将来能跟他们一样,有所成就。”孙理鑫说,现在《乡恋》的内容比以前更丰富了,投稿的村民也更多了。
如今,《乡恋》已迎来创刊的第7个年头,吴林东说,当地有5个民族居住,编辑部未来会在挖掘民族文化方面多下功夫,增加描写民族风土人情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