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乌蒙山砂陶“非遗教授”

2022-02-03 09:52:5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2月2日电(记者刘智强)春节期间,乌蒙山间寒风凛凛,但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斗古镇米乐村村民廖亮清的家里,新年筹划已火热地展开:动工挖土,为新的一年储存备用。今年45岁的廖亮清是贵州省级非遗“威宁砂陶制作技艺”传承人,也是米乐村至今唯一一个还在坚持砂陶制作的匠人。有人称他是大山里的“非遗教授”,他对砂陶制作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

  廖亮清在展示他制作的砂陶制品。新华社记者 刘智强 摄

  在过去几百年间,米乐村曾以制作砂陶为生。村民用背篓背着、用马驮着制好的砂陶,走街串巷叫卖。从儿时有记忆开始,砂陶就融入了廖亮清的生活,他常站在火塘旁,看着父亲烧制砂陶。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让他很快就学会了烧制茶罐。威宁古称“乌撒”,而“乌撒烤茶”在乌蒙山一带流传甚广,不少人用来自米乐村的烤茶罐制作“乌撒烤茶”。脱贫攻坚时期,沉寂的“乌撒烤茶”产业焕发生机,在昆明务工多年的廖亮清被慕名请回,重操旧业。

  廖亮清说,过去,烤茶罐是村里最畅销的砂陶制品。当地俗语称“水涨茶罐辣,撇茶当好茶”,意思是使用米乐村的烤茶罐炒茶,品质最差的茶,也能变得可口。

  廖亮清身材清瘦、目光深邃,坐在转盘前拉坯,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他总说不觉得累,但身体的一些变化表明他对这一手艺的热爱:他的胳膊几乎伸不直,部分手指肚几乎磨平。

  于廖亮清而言,传承砂陶制作技艺既是一份“执念”,也是唤醒童年的一种方式。在他的印象中,与其他大山深处寂静的村寨不同,米乐村的夜晚到处都是拉风箱烧制砂陶的“咣当”声,为保留童年记忆,廖亮清至今仍在住房后院保留着两口土窑,沿用最传统的方式烧制砂陶。

  近些年,借助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廖亮清走出大山,辗转景德镇等地学习。在他看来,传承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或闭门造车,而应该不断求索、开拓,他坚信创新才是最好的非遗传承方式。过去的烤茶罐没有嘴,他在拉坯时给捏出嘴,使其更实用、造型更美观;还有他自己研制的草灰釉,是以庄稼秸秆、松针等作为原料制成,上在砂陶上原料健康、看起来也自然。

  廖亮清展示如何捏制砂陶的造型。新华社记者 刘智强 摄

  廖亮清家至少已有6代人靠制陶为生,父亲在当地的外号叫“小车盘”,大伯的外号叫“二筒罐”。如今,廖亮清也有个外号叫“廖茶罐”。他说,这门手艺不能失传,要传承下去,但令他最担忧的是难寻合适的传承人。廖亮清说,做砂陶十分考验人的耐心,心浮气躁做不好,要真正感兴趣才行。而对于新手来说,想要完全掌握技艺至少需要学习2年,加之手工制作产量低、经济效益差,鲜有人愿意来拜师学艺。

  为了更好地传承,廖亮清中年“触网”,使用短视频平台拍摄和直播展示自己的手艺。春节前,他刚刚赶制完成1000多个烤茶罐,并打包发了出去。他说,新的一年,他会继续坚守自己热爱的砂陶事业,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学习这门手艺,做好传承,带到大山外的更多地方。

[责任编辑: 邓娴 谢素香]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325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