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遵义市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2022-02-15 11:56:30  来源: 遵义市人民政府网

  红花岗区聚焦群众如厕难、停车难、健身难等难题,推动中心城区主次干道两侧机关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以“公共资源共享”回应群众呼声,破解老城区城市管理难题;

  桐梓县娄山关街道西流水社区,通过打造“15分钟综合服务圈”,做到群众线上反映诉求、社区线下上门服务,将服务延伸至每家每户……

  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持从红色沃土中汲取丰富营养,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当下解决”和“长远立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形成“乡村振兴解难事”“社区报到做好事”“助推民企排忧事”三件为民办实事品牌,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高效化、常态化、长效化,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民生“加码”,幸福“升温”。

  提高履职能力

  推动为民办实事“高效化”

  党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蕴含着丰富的营养剂。如何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强大动力,掀起为民办实事热潮?

  抓住“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我市充分发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作用,推动解决重点项目“硬骨头”问题。通过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躬身践行,广大党员示范引领、冲锋在前,各方力量迅速汇聚,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突出组织引领,强化党员联动。

  我市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组织为引领,坚持领导带头领办、党员干部全员参战,结合各行各业实际,立足本职岗位,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紧盯民生重点领域,破解制约发展难题,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为“履职清单”。

  坚持开门问策、问需于民,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我市按照“调研贯穿全年、台账动态管理”的要求,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找准破解难题之策。

  2021年,全市13700余个党组织、26.6万名党员,纷纷下沉走进田野、乡村、社区,向群众开门问策,俯身倾听诉求,切实做到谋策先问,找准群众关注点。

  立足“清单化”推进,在“办实事”上力行。

  为了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我市将察民情访民意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步,在“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下,形成40项任务清单、5075项基础台账。每项清单(台账)均明确了责任人、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实行动态管理,逐项对账销号,压紧压实责任,把“等群众上门”变为“送服务上门”。

  截至2021年12月底,40项任务清单、5075项基础台账全面完成并销号,共探索出台办实事制度704个。

  数据背后,是我市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的“速度”与“力度”,是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本领的生动体现。

  办好“三件实事”

  推动为民办实事“常态化”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试金石”。在实践中,我市着眼长远,全力办好“三件实事”,破解一批制约发展难题,推动为民办实事走深走实。

  聚焦发展所需,乡村振兴解难事。

  我市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才振兴为保障、以红色文化为指引、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着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市委组织部选派30名市级乡村振兴指导员到村工作,市科技局选派16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湄潭县拓展“寨管家”服务功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凤冈县“掌墨师”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库,余庆县实施数字乡村+推进乡村振兴……一系列利好举措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基础和人才队伍。

  关注民心所向,社区报到做好事。

  以“三个一”活动为主要抓手,促成全市2360个市和县(市、区)机关党支部与2000个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8.9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成立1800多个网格或功能性小组,共为身边群众办实事好事13.57万件,服务群众20万余人次。

  市委组织部积极推进“党建+春风小院”养老服务试点,播州区“紫薇红娘”助推搬迁群众稳就业能致富,新蒲新区着力解决群众就学难、就医难,汇川区洗马路街道仁和苑社区每年以致函形式向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在职党员干部所在单位汇报党员履职情况……一个个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推动为民办事不停步。

  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民企排忧事。

  成立遵义市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纷纷出台实施便民利企举措,帮企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助力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助力工业园区、企业继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为遵义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市工商联与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成立商务调解工作室,市营商环境建设局推出政务服务“七天工作制”、12345非紧急类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一网通办”服务,汇川区“红领管家”助推民企排忧事深入人心等举措的实施,让“遵满意”服务企业群众“真满意”。

  聚焦“急难愁盼”

  推动为民办实事“长效化”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我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动了民生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021年,全市新改扩建城乡学校100所,总投资21亿元,建成后可增加学位4.75万个;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项目19个。

  围绕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建成113个“春风小院”,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丰富老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021年,全市城镇棚户区改造工程惠及2.18万余户、新建公租房开工2536套,加大租赁住房供给,更好地解决了城市新市民和年轻人、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围绕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2021年,我市共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36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10.4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03万人。

  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诊间支付”医保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民之所向,政之所向。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全面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让群众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收获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到乡村扑下身,到社区解难题,到企业出实招……连日来,黔北处处可见党员干部活跃田间、奔走街头、忙碌车间的身影。围绕持续推进“三件实事”走深走实,健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广大党员干部正将为民办实事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成果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查静 实习生 杨晰然)

[责任编辑: 栾小琳]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37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