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贵州织金曾大规模产砚台 雕焊工艺独树一帜

2022-02-24 14:24:27  来源: 新华网

织金砚资料图

  新华网贵阳2月24日电(卢志佳)提起贵州的历史文化名城织金,许多人首先会想到织金洞,而不为人熟知的是,织金还曾是中国名砚的产地。尤其清朝中后期的织金砚,一度以其独特的“以石焊石”雕焊工艺闻名于世。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台曾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标配”。也正因为需求量大,我国各地都形成过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名砚。 

  据了解,织金砚取材于当地产的织金石。织金石是大理石的一种--金晶墨玉,石质坚实,细密油润,极善发墨,蓄墨不易干涸,是制砚良材。织金砚材有红、黑两色,以黑色居多,但并不是纯一色。有些砚石上有天然纹理,能工巧匠便可利用这些天然纹理进行巧雕巧焊,在砚盖上创作出一幅幅精美图画。

  “与其他地方砚相比,织金砚有着鲜明的工艺特点。”长期从事西南地方砚研究的古砚收藏鉴赏家汪海表示,首先雕焊工艺独特,往往先由画师以国画手法在石砚上绘画,继由匠人按图雕凿,再将天然颜料与石粉拌和填入,凝固后又通过烧制,抛光等流程,成砚后似天然生成的隐花暗纹,历久洗抹不掉。

  据《织金县志》记载,织金砚“历史悠久,元、明曾作贡品供皇室或翰林院使用;清代还用作礼品馈赠邻国”。晚清时期,当地石工黄乾昌发明“以石焊石”的石焊技术,成为织金砚的独特工艺。

织金砚资料图

  汪海表示,现存织金砚上大多书画俱佳。民国时期常见金文书法,具有很强金石味。画以花鸟为主,梅花、牧牛是常见题材,气韵生动、应物象形,兼国画、版画艺术效果。《织金县志》记载,石工黄乾昌精于石砚雕焊,但不善于书画。当时县城曾子玉对书画颇有研究,尤善梅花山水,黄乾昌生产的砚盖书画,全委托曾子玉完成。“这也许就是织金砚文人基因的最早源头。”

  织金,古称平远。1913年废府、州建制,平远州改为平远县,次年改平远县为织金县。所以织金砚砚铭落款常出现“古平远”字样。  

  据了解,目前存世的织金砚多方形,偶见其他形制,均带盖。工匠大多在盖上镌刻文字图案。砚下半部分多开圆形砚堂,光素。存世的织金砚也表明织金当地制砚工艺从诞生以来至本世纪初传承从未间断,且工艺一脉相承,始终保持较高制作和艺术水准,这种延续性在地方砚中极其少见。

  汪海介绍,作为西南砚的重镇,黔砚的种类数量仅次于蜀砚。“除织金砚外,还有产于岑巩县的思州石砚(又称蛮溪砚,中正砦石砚,曾被评为全国‘八大名砚’)、普安的龙溪石砚、梵净山的紫袍玉带砚、毕节的大定石砚、松桃的苗砚等。”

织金砚资料图

[责任编辑: 栾小琳 刘昌馀]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408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