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广袤、群山苍翠、绿水潺潺……在开阳南部,林深水清,生态资源得天独厚。为将优渥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高寨乡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产业,促使林业和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如今,林下养蜂、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药材等诸多林下产业在这片葱郁的草木间落地开花,荒山成了“聚宝盆”,切实筑牢了乡村振兴产业根基。
高寨乡一景,群山环绕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林下养蜜蜂,助农酿出“致富蜜”
走进高寨乡林下养蜂基地,层林叠翠、花草繁盛,数百个蜂箱有序摆放,成群的蜜蜂在花丛间辛勤采蜜。目前,年均可销售蜂群1000余桶,利益联结农户150余户,年均割蜜可达5余吨,养蜂成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又一法宝。
都说“蜂蜜好吃、蜜蜂难养”,而走进开阳县高寨乡,林下养蜂这一甜蜜事业确已扎根了10余年。“这里气候温润,森林资源丰富,但当地群众均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业为主,经济效益较低。”为改变现状,致富带头人周春雷经过13年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发展壮大了林下养蜂产业。
蜂农正在收割蜂蜜
“我们采取追花采蜜的方式寻找好蜜源,年均割蜜可达5次左右,每箱收益可达800元至1000元;我现在有200桶蜂群,每年至少能增收4万余元,可比种包谷安逸勒!”家住高寨乡杠寨村的低保户王华明高兴地算起了自己的“甜蜜收入”,脸上满是喜悦。
下一步,高寨乡将会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免费给养蜂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有序引导发展传统种植业的农户发展林下养蜂副业;并通过“互联网+农特产”的方式,依托蓝阿秧平台拓宽蜂群和蜂蜜的销售渠道,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
林下种植食用菌,山旮旯冒出“金疙瘩”
走进高寨乡久场村食用菌加工基地,村民们忙着清理菇棚、整理菌棒,眼前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50万根菌棒在菇棚内整齐排列。
难以想象,这片食用菌大棚基地曾是传统农业聚居地。久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勇介绍道,经过考察了解,我们因地制宜引进食用菌产业,目前食用菌产量好,远销湖南、成都等地,产销两旺。还为当地农户提供固定就业岗位50余个,带动周边80余名农户在基地就业增收,当地村民不仅能收取土地流转费,还能在基地务工挣钱。”
走进林下木耳基地里,木耳菌棒整齐排列着
大棚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逐渐变好,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就业增收,加之高寨乡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于是,反季林下食用菌产业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灰树花、木耳等18万棒食用菌在高寨村主阳坪国有林场下落地生根。“待到春暖花开时,就能尝到味道鲜美的菌子了。”食用菌基地负责人张惠介绍到。
“今后,我将在高寨乡这片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土地上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的发展,带动更多的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在这片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土地上,张惠准备再次扩大种植规模。
林下种植中药材,荒山种下“金药方”
走出高寨村主阳坪林下食用菌基地,林下中药材负责人王昌友正在仔细查看基地的清林翻土、整地施肥等情况,确保为第一批林下中药材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这里无论森林资源,还是气候条件,都特别适宜中药材生长。”王昌友介绍道。
“随着中医和传统养生理念的回归,林下中药材的市场前景尤为可观;经过多次考察,我发现高寨乡的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是中药材生长的宝地。”早在天柱县、麻江县等多地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的王昌友对这片闲置林地寄予厚望。
林下中药材翻土施肥现场
林下中药材产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高寨村林下中药材已为当地农户提供固定就业岗位8个,带动周边30余名农户在基地就业增收。“我在主阳坪林下中药材基地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每月可以拿到3000元收入呢!”家住高寨乡高寨村的左登榜一边清理基地,一边高兴地说。
2021年以来,高寨乡共发展400亩林下中药材产业。其中,主阳坪中药材种植130亩,包含黄莲、大黄、天门冬等多种中药材;久场村雾农组、高寨村王选组分别种植了天门冬和天麻200余亩。如今,所有种植基地都已经完成除草、翻土、施肥等基础工作,预计4月初正式开始种植。
“我计划在主阳坪林区发展800亩林下中药材,积极发展高寨村王选组林区种植200亩天麻,力争实现林下中药材突破1000亩。”基地负责人王昌友对于今后的林下中药材发展有了明确目标。
“下一步,高寨乡将牢牢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严格落实省、市、县对助力‘强省会’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战略部署要求,牢牢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大力发展林下产业,以产业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开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寨乡党委书记黄健明确了高寨乡林下经济的下一步发展目标。 (冯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