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两个宝贝,一个是生态,一个是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将它们结合起来开发出更多文创产品,既能让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大山,传播到世界各地,也能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菁说。深秋时节,走进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各种民族服饰成品琳琅满目,色彩鲜艳。站在一旁的王菁正指挥工人们忙着整理、打包、运输。“我们公司主要制作布依族服饰商品,一方面是想让大家认识和了解民族服饰,另一方面是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王菁,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先后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技能培育人才”、“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荣誉。
王菁(右一)在黔西南州新市民绣娘培训班上教授刺绣技艺。
1971年3月,王菁出生在兴义市万屯镇新桥村坡落组一个布依族家庭。布依族深情悦耳的山歌、绚丽多姿的服饰、浓郁纯朴的文化熏陶着她幼小的心灵,也让她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3年,王菁从北京服装研究所获得中级服装设计师资格并顺利毕业。当时,沿海城市市场经济大潮涌动,许多心怀梦想的同学都“下海淘金”去了,王菁却选择回到贵州,她知道这里才是她的根。
回到家乡后,王菁最开始是在贵州安顺蜡染厂担任设计师。当时,在工作中她见到国际友人对安顺蜡染以及民族服饰有着浓厚的兴趣,正是这一幕开启了她对布依族民族服饰发展的探求之路。
王菁(左)在兴义匠心绣梦工坊和绣娘交流技艺。
“在一次次调研采风中,我发现古老的财富正在慢慢消失。一些百年以上的纯手工刺绣技艺已近失传,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民族文化瑰宝保护起来、传承下去。”王菁下定决心,要回到兴义,弘扬和传承布依族文化。梦想起航,向前奔跑。王菁走遍了省内外的布依村寨,辗转数千公里,对传统的布依族服饰、技艺等古老物件进行搜集,先后收藏了上百年的布依族古服饰、刺绣、老家具等20多项400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传承好布依族古老的服饰制作技艺,王菁还一直琢磨如何将文化艺术转化成生产力,帮助少数民族妇女脱贫致富。
于是,2002年,王菁大胆创建了布谷鸟服装制作中心,2005年组建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11年,她在兴义市民族风情街,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了“布谷鸟民族文化风情园”。2016年,风情园内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布谷鸟布依族服饰博物馆”建成开馆,集非遗手工生产及民俗展厅、国家级王菁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训教室、民族服饰加工车间、民族旅游纪念品展厅、民族风情展演等为一体。先后接待了北大、清华、香港大学、中央民大等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非遗文化”体验;接待了台湾、尼泊尔、南非等国内外参访和旅游团队1万多人次。除免费参观和提供大中专学生实习外,王菁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优势,开发文创产品,设计制作了民族服饰、家纺用品、民族旅游商品1200多项,作品多次获奖。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级技能大师的王菁,把培训少数民族妇女技能就业带动创业作为公司参与脱贫攻坚的努力方向,开展实施培训“帮助一个妇女就业,解决一个家庭贫困”扶贫工程模式,带领布依族绣娘们用一针一线织出了少数民族妇女灵活就业、实现增收致富的锦绣之路。2019年6月,她又在兴义市洒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洒金新城)建成服装服饰生产车间和多功能培训室绣梦工坊,既解决了100人直接就业,又能开展规模化培训。与此同时,王菁还不断尝试创新。带领学生、员工坚持以挖掘整理、传承保护、研究开发布依族服饰、民族床上用品、民族传统工艺品为己任,培育出了百余名少数民族技术骨干。
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训了全州1000多名布依族妇女,教她们学习掌握土布编织、手工刺绣,以及民族服饰加工、蜡染、民族工艺品制作等技术。
“这几年我们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面向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少数民族村寨的妇女群众开展锦绣计划、星光计划、‘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培训计划等,让她们掌握布依族服饰、刺绣、蜡染、织布等技能,共培训了9000多名绣娘,形成了居家灵活就业、创业再带动就业的模式。”王菁说。
王菁
20多年的勤奋与坚持,布依山乡的这只“布谷鸟”越飞越高,用一针一线、一布一料,带领少数民族妇女编织出了灵活就业实现增收致富的锦绣之路,先后获得30余项各类奖项,公司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对于未来的发展,王菁信心满满。“我要当好民族文化传承人、农民增收致富带头人,架起一座黔西南布依族服饰走向世界的桥梁,将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时尚元素融会贯通,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带动更多的绣娘过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