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用双拐书写爱的人生——记大方县残联工作人员陈烈道

2022-04-14 17:48:41  来源: 贵州省残联

  他从小因患小儿麻痹症而重残,一生与拐杖为伴。但他不向命运屈服,勤学苦读,最终拄着双拐敲开了大学校门。参加工作从事残疾人康复工作后,深切体会到残疾人不易的他拄着双拐奔跑在助残一线,整整15个年头,他让上千名残疾患者身体不断好转,重拾生活信心。在脱贫攻坚关键时刻,他拄着双拐穿梭在扶贫一线,成为了扶贫前线一道亮丽的风景。

  他叫陈烈道,41岁,大方县残联康复中心工作员,全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

  坚强汉子

  41年前,一个健康的男婴出生在大方县双山镇木革村一户农民夫妇家里,孩子哭声响亮,四肢健康,一家人欣喜不已。这个孩子就是陈烈道。

  谁也没有想到,3岁时,厄运会降临到陈烈道身上。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让这个家庭猝不及防。缺医少药的年代,父母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改变不了刚学会奔跑的陈烈道再也不能行走的命运。

  因为不能行走,陈烈道的童年或在父母背上、或在床上度过。到了上学年纪,看着村里差不多年龄的孩子一个个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上学,陈烈道羡慕极了。但他去不了,学校离家有二里路,要养家糊口的父母根本没时间接送。

  要上学,就要坚强,要学会走路。幺叔给陈烈道做了一副木拐杖,陈烈道在家练习走路。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来,有时摔得头破血流,但他从没想过放弃。

  终于,陈烈道拄着双拐能够行走了。8岁时,他背着书包,跟着村里的孩子蹒跚着来到学校,看着一次次在梦中出现的校园,看着和蔼的老师,友好的同学,看着美好的一切,泪水在陈烈道眼眶里打转。

  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陈烈道明白,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总是睡得比别人晚,起得比别人早,他希望通过努力,用知识改变人生。

  2000年,陈烈道敲开了大学校门。在大学,陈烈道在书、画等方面的天赋得到了发挥,各科成绩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知道,他倔强的躯体里藏着巨大的能量。

  然而,走出大学的陈烈道却体会到了生存的不易。大学毕业后,自认为学到不少本领的陈烈道决定外出闯荡,拿着向同学借的500元钱,他只身踏上了前往深圳的列车。

  在人才如云的深圳,加上身体原因,陈烈道求职四处碰壁。

  不得已,半年之后,睡过公园捡过垃圾的陈烈道在同学帮助下,回到了大方。在这里,大方县残疾人漆器雕刻工艺厂接纳了他。陈烈道每天的工作是在漆器上绘画、写书法。“工资不高,但我满足。”陈烈道说,有事情做最起码证明自己是有用的。

  “这段难忘的经历,让我更加明白,残疾人是多么不易。”陈烈道说,在后来的工作中,他时常会想起这段经历,于是尽最大努力帮助残疾人康复,他们多康复一点,人生道路上就会少吃一点苦。

  康复天使

  2006年,毕业3年的陈烈道被分配到县残联,从事残疾人康复工作。苦尽甘来的陈烈道工作更加认真、努力,他明白,康复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改变的不只是肢体的不便,改变的可能是人生和未来。

  工作中,能帮的,陈烈道总是倾尽全力帮助,能扶的,陈烈道总是不遗余力扶持。

  “谢谢您的关心和帮助,没有你,我们家雨嫣不可能康复得这么好。”收到康复儿童雷雨嫣的母亲何桂艳发来的短信,陈烈道的思绪回到了3年前。

  那是2018年,陈烈道在走访中得知,小屯乡珠场村年近半岁的雷雨嫣患有脑瘫,一家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小语嫣的不幸,影响的可是整个家庭啊!”于是,陈烈道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告诉雷朋斌夫妇,县残联有康复项目,他还帮助孩子联系好了康复医院。

  可那一年,县残联康复项目一年补助1.2万元,孩子康复每个月最起码1万元以上,杯水车薪啊。陈烈道了解到孩子一家未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决定帮助他们家。

  村民们至今记得,在全村村民大会上,陈烈道据理力争,他给乡亲们算账:孩子康复做物理理疗、针灸、艾灸……一个月最起码要1万元以上,孩子的母亲必须陪同照顾,只有父亲一个人务工,能支撑过来吗?村民们被说服了。

  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医保报销90%。解决了后顾之忧,何桂艳带着孩子来到贵阳,租了房子,陪着孩子一起康复。

  “三年多来,一直得到他的帮助,去年得了2万元,今年得了3.3万元。”何桂艳感激地说,孩子康复得不错,目前能够独立行走,其它方面也在慢慢康复。

  “对有康复需求且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不让一个儿童落下。”陈烈道说,十多年来,他一直按期开展全排全查,坚持发现一例、登记一例、转介一例,实时掌握残疾儿童的数量、类别和康复需求等情况,精准开展康复。

  丢掉拐杖奔跑,对于兴隆乡上坝村的刘成来说,过去想都不敢想。

  那是2012年,陈烈道走访中了解到,8岁的刘成从小因为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走路必须依靠拐杖。相同的经历,让陈烈道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康复,如果能丢掉拐杖,孩子的一生将从此改写。

  陈烈道把孩子接到县城,通过检查,医生说孩子康复的几率很大。

  陈烈道帮助孩子争取到了项目资金帮扶,经过3次手术之后,孩子成功丢掉了拐杖。

  陈烈道清楚地记得,他去看望孩子,孩子家要爬一道坡。孩子走在前面,尽管有些踉跄,但他故意走得很快,他想把他最好的状态展示给这位帮助他丢掉双拐的叔叔。

  看着孩子因咬牙坚持加上兴奋而憋得通红的小脸,看着他目光中透出的惊喜与自信,陈烈道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这样事例不是个案,15年来,依托国家好政策,陈烈道帮助114名贫困截肢残疾人免费得到假肢装配,重获站立行走的机会;开展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236例,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贫困精神病免费治疗509例……

  拐杖干部

  在大方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陈烈道响应组织号召,加入了驻村干部队伍。2017年12月以后,他先后到黄泥塘镇兴林村、小屯乡珠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脱贫攻坚驻村干部。

  刚开始,村民们看着来了个拄着双拐的驻村干部,心里嘀咕:走路都成问题,他能做些什么呢?

  陈烈道知道乡亲们看他的是不信任的眼神,他选择用实际行动回答。从到达珠场村那天起,不管烈日当头还是刮风下雨,陈烈道每天都会安排大量时间进村入户深入群众摸底数、讲政策。“我要用双拐丈量群众脱贫之路,用残疾身体帮助村民享受健康幸福。”陈烈道说。

  “我基本上一个人在家,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家里有什么事都是麻烦他了!”至今回想起来,村民万代敏依然激动万分。今年69岁的她早年患上半脸面瘫,需要长期服药,不识字的她经常会将药混淆,陈烈道到珠场驻村后,几乎每天来到家里帮她选药,了解她的病情和生活。

  37岁的村民黄小登,10年前,一场病让他半身瘫痪,从此他对生活没了盼头,得过且过。陈烈道知道后想方设法帮助他,他知道黄小登懂得一些养猪技术,于是帮助他找专家咨询、申请贷款、出谋划策,硬是将他从颓废中拉起来。如今,黄小等通过养猪年收入上万元。

  驻村期间,陈烈道秉着“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助群众赚”的信念,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生猪养殖、种魔芋、养蜜蜂,组织劳动力培训,给群众寻找增收路子。

  他与其他驻村干部团结协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异地扶贫搬迁、危改、三改、两硬化、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乡村路灯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及乡村客运站建设等工程,使珠场村完成组组通公路建设19.18公里、教育资助金40余万元,完成改厨改厕100户,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大家已习惯看到通村公路上、田间地头陈烈道拄着双拐的身影,亲切地把他称作“拐杖干部”。

  如今,扶贫归来的陈烈道全身心投入残疾人康复工作中。他拄着双拐在大山间穿行的身影,坚毅笃定。(谢朝政 闵建华)

[责任编辑: 王雪松]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