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贵州镇宁:念好“山”字经 走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2022-04-24 10:57:07  来源: 安顺市委宣传部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安顺市西南方向,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跨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及南温带等多个气候带,海拔从北至南由1678米下降至356米,是贵州省低热河谷地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山多田少,“立体型”气候特征明显。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近年来,镇宁依托“山”资源,念好“山”字经,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草则草的原则,梯级布局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蔬菜、辣椒、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食用菌、生态渔业、生态畜牧业八大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扩面,成功走出一条符合镇宁喀斯特地貌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51.59亿元,增速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667元,增长10.7%,双指标在全市排位第一,一产增加值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安顺市第一。

  树好“指挥棒”,层层压实责任

  科学制定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在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镇宁实际制定下发了《中共镇宁自治县委 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镇宁自治县推动农业大发展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等系列工作方案,对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明确了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保障措施,对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细化,明确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为镇宁农业产业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确保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作责任落实落细。强化组织领导,推动落实责任。建立完善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县级成立了“四化”领导小组并下设农业现代化专项工作组,县委、县政府领导领衔推进8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关工作,同时成立坝区、产业结构、“三变”改革等县级层面工作领导小组,各专班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调度督导等职能,有效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多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有力汇聚了全县之力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布好“路线图”,产业百花齐放

  优化规划布局,产业梯级发展。以全县高速公路沿线及坝区、省级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风景名胜区“一线三区”作为主战场,在南片区重点发展精品水果、中片区重点发展茶叶和畜牧业、北片区重点发展畜牧业和中药材,兼顾发展蔬菜产业,形成差异互补、分布协调、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布局,蜂糖李、樱桃、芒果、火龙果、百香果“五朵金花”齐绽放,“镇宁樱桃”“镇宁蜂糖李”“镇宁小黄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保护登记,“镇宁蜂糖李”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获“全国优质李金奖”荣誉。2021年,“五朵金花”精品水果完成种植面积48.4万亩,其中“五朵金花”精品水果蜂糖李21.96万亩、樱桃6.27万亩、火龙果2.65万亩、芒果2.7万亩、百香果1.8万亩,蜂糖李种植面积为全省之最,良田镇火龙果基地成为全省品种资源最多、集中连片最广的生产基地;发展种植蔬菜(含辣椒)42.8万亩、食用菌4553万棒、中药材17.9万亩,累计种植茶叶7.41万亩,出栏生猪13.42万头、牛2.55万头、家禽256.6万羽,生态渔业产量7505.6吨。立好坝区标杆,壮大优势产业。建立“一坝一长、一坝一案”机制,形成“县级统筹、部门主导、乡镇主推、村级主抓”的坝区工作格局,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按照“市场所需、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推动坝区连片发展,先后创建了2个样板坝区、16个达标坝区,以坝区为基地的蔬菜产业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打造桐上、扁担等一批可观摩、可复制的坝区蔬菜示范基地。同时,本着“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茶则茶”的发展思路,创建以蜂糖李、芒果、茶叶为主的省级高效农业园区6个,建立核心基地15.08万亩,实现乡乡镇镇建立农业示范园区,打造了一个个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六马镇入选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城镇、2021年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走好“科技路”,质效同步提升

  整合人才资源,强化技术服务。统筹调度“万名专家服务‘三农’”技术团队、科技特派员、“田秀才”“土专家”等资源进行蹲点服务,深入开展“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活动”等系列科技助农活动,不断破解技术难题,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与贵州大学、贵州农科院、贵州科学院、安顺职院、安顺农科院等单位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引进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贵州省农科院草业研究所入驻镇宁,成立贵州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镇宁博士工作站等机构,在南片区建立蜂糖李、火龙果等多个科研示范基地,引进火龙果密植补光等先进技术建立基地400亩,加速推进科技集成创新,有效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全县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9个、绿色农产品认证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抓好技术推广,提高现代化水平。以春耕备播、作物生长关键时间节点等为重点,采取举办田间培训、实操课堂等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新技术新机械,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2021年,绿色防控27.74万亩,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4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3%以上测土配方科学施肥覆盖率达95%以上,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6.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6%以上;茶叶加工机械、畜牧机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山地农机化工程得到广泛运用,全年完成机耕机收机播作业面积59.1万亩。

  织好“产销链”,增强发展后劲

  培育新型主体实现抱团发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红星山海生物、宜叶黔香、柳江、德康农牧、粤旺科技、黔棠姜、都果卡、四川天保果业、上海峪祥、贵州宸邦、广东景农等一批有实力、有技术、有资金的龙头企业扎根镇宁,不断延伸产业链,推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推动精品水果、小黄姜、辣椒、茶叶等产业实现精深加工;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信息优势和市场优势,形成“以强带弱、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合作方式,进一步激发农业产业发展活力,有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县现有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4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龙头企业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11个,培育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以上示范社14市级以上示范社63家(包含国家级、省级),培育省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示范社30家,“村社合一”实现村村全覆盖,打造了“订单生产”“家庭农场”“扶贫车间”“定点保供”等强带弱系列做法,涌现出了以“7:1:1:1”为主的一批可复制的利益分配典范。拓宽销售渠道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紧抓产销对接这个“牛鼻子”,深入研究市场特点、市场需求、市场评价等,强化常态产销调度,用好广州对口帮扶城市各方资源,开展对口帮扶手拉手活动,加大电商网络平台销售力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线上线下”交易,推动本地特色农产品进入党政机关、企业、学校食堂、生鲜超市等,着力把镇宁建设成为贵阳、青岛、广州、重庆等城市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推荐农特产品入驻安顺市旅游特色产品、省“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平台,组织经营主体参加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世界水果产业大会”“第二届兰州茶博会”等推介活动,镇宁蜂糖李、镇宁樱桃享誉省内外,小黄姜、生态黑茶、柳江绿壳蛋成为市场宠儿,牛来香牛肉干更是一跃成为“神舟配套产品”。

  展望未来,镇宁将坚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围绕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一次产业向二次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生态优势打造一批农旅融合示范点,推动一次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升级,着力提高农业特色产业融合化水平,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镇宁样板”,奋力推动镇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栾小琳]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