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安顺:以高质量组织工作助力“十四五”新发展

2022-04-26 17:08:00  来源: 安顺市委组织部

  2021年以来,安顺市全力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严密组织体系 厚植发展之本

  一是以更大力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选派1881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开展驻村帮扶,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常态化开展驻村帮扶督查,已督查8个县区243个村(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功申报71个扶持村,获批扶持资金0.71亿元扎实推进镇宁县板袍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整合各级资金2622.2万元,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二是以更高标准抓好村(社区)“两委”换届。制定换届工作流程图和84项重点任务清单。排查74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一村一策”整顿提升。对现任村(社区)干部和“两委”换届人选进行背景审查,清理调整299名不符合条件人员。逐村建立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致富能手、优秀退伍军人“四本台账”,储备后备力量3621人。市1171个村(社区)完成党组织换届选举,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50.6%,平均年龄为40岁;村“两委”成员高中以上学历占73.8%,平均年龄为39.9岁,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一肩挑”比例预计换届后达98.1%。

  三是以更实举措推进各领域党建。在农村,实施“村干部育苗工程”,组织271名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参加学历提升。扎实推进“兵支书”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共有退役军人村党组织书记249人,占比24%。在城市,在762个网格全覆盖建立党小组。健全完善“双报到”服务机制,组织693个机关事业单位和19817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在国企,举办第五期“清华大学·安顺市企业家成长工程研修班”,培训国企、民企负责人和高管60名。在非公和社会组织,探索推进“职能委员”5+N模式,选派366名“职能委员”入驻民营企业助推高质量发展。以“五个融合”助推律师行业党建“四大工程”走深做实,获全国、省律协党委点赞。将3家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纳入台账管理并实现“两个覆盖”。

  锻造过硬队伍夯实执政之基

  一是以更优导向建好干部队伍。强化干部履职分析研判,实现对市直部门和县(区)市管领导班子运转和班子成员履职情况综合分析研判全覆盖,发现储备优秀副县级、正科级干部900余名。研究制定《安顺市市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研究制定《安顺市市管领导班子和市管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

  二是全面提升干部素质能力。制定《关于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专业化干部的若干措施》,提出办法措施16条,着力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分级分类开展培训,举办专题业务培训班16期,培训干部886人次;举办“周末讲坛”专题讲座15期,培训党员干部10481人次;组织参加“新时代学习大讲堂”121期,培训党员干部123696人次。

  三是统筹推进年度综合考核。印发《安顺市年度综合考核工作规定(试行)》等综合考核“1+1+7”配套文件,督促指导各地各单位建立完善考核机构。印发《安顺市考核事项和考核指标管理工作细则》等5个机制文件,进一步完善年度综合考核工作体系。印发《乡(镇、街道)推动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实施方案及抓党建工作成效考核实施方案》,完成对全市90个乡镇的预评估工作。抓好省综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47个,整改完成率达81%,高于全省平均整改完成率。在人民网举办2021乡村振兴示范案例征集活动中,推送的《构建乡镇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获推荐为“2021乡村振兴示范案例”。

  集聚各方英才 激发创造之力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积极借助省人博会、赴知名高校引才活动等,引进143名人才到安工作。试点“揭榜挂帅”项目引才,成功立项安顺韭黄、关岭牛产业提质增效重点计划项目,另外3个项目正在开展专家评审。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人才交流,广州向我市选派专业技术人才115名,安顺市向广州选派专业技术人才198名。加强实用型人才培养,推动安顺职院与关岭自治县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二是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印发《安顺市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才政策若干措施(试行)》,系统集成了人才认定、人才评价、职称改革、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关键措施。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乡村振兴具体措施27条,吸引12名事业单位人员到基层一线领办企业或合作社。

  三是优化完善人才服务保障。制定《安顺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工作制度》,72名人才服务专员面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贴心服务。用好省“96567”、市“12345”人才服务热线,接听电话55人次,帮助解决问题55个。持续落实好专家人才津补贴等相关待遇,帮助协调解决人才实际困难问题,以“人才日”为契机组织开展系列特色活动,释放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强烈信号。

[责任编辑: 栾小琳]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9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