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荒山变绿海 林场变公园

2022-04-28 09:38:04  来源: 多彩贵州网

  乘着春风,走在贵州省国有扎佐林场绵延不绝的茂密森林,林场工作人员杨伏虎不禁感叹,过去,一代代林场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锄一棵造出一个莽莽青山。

  曾经,这里树竹难寻,杂草丛生,没有路,没有车,更没有机械,只有一群林场人誓将荒山变绿海。

  现在,这里满目苍翠,枝繁叶茂,一处一景,是森林资源的保护地,生态保护的基本盘,森林覆盖率的“C位”担当。

上图:90年代的扎佐林场一角,下图:现在的扎佐林场一角。

  “我们国有林场和自然林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是靠人工栽种出来的。”杨伏虎是一个“林二代”,1991年从贵州省林业学校毕业之后,杨伏虎来到省国有扎佐林场工作。

  尽管从小就耳濡目染,对林场工作并不陌生,但植树造林却没有想象中容易。

  “我们那时候是一人负责五亩地,自己背苗,一棵一棵地浇水。”杨伏虎告诉记者,刚加入林场工作的那些年,国有扎佐林场的森林覆盖率不到50%,栽苗种树成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贵州造林多数是在12月至次年3月,也就是最寒冷的冬季。杨伏虎和同事顶着寒风在山里干活,脸被吹木了,手指也冻得僵硬,但热情不减,因为这份看起来重复单一的工作能带来成就感。看着山头一点一点绿起来,就有了干下去的动力。

图中的桤木苗现在已经有六七米高了。

  看别人种树简单,可要让小树苗长出大树干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有时,辛勤的栽苗不一定能换来好的结果。

  90年代,因为气候土壤等诸多原因,树苗长势并不理想,林场也一度陷入迷茫。后来,林场调整树种结构,开始栽种桤木苗等树苗,林场终于摇曳生姿。

  和国有扎佐林场的遭遇相似,云关山国有林场也是在挫折之后又迸发生机。

  2008年,贵州遭受凝冻灾害,给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生物不能幸免,云关山国有林场也遭受了一次重创。“那次灾害,林场损失了上千亩,上万方木材。”云关山国有林场副场长梁康告诉记者。

凝冻灾害之后,林场重建时的现场照片。

  受灾后,林场进行重建,主要树种为乡土珍稀阔叶树种和珍贵用材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现在,林场除了上世纪50至60年代造的马尾松,还有珍贵用材桢楠、闽南、光叶珙桐、香樟、南方红豆杉、榉木等。

现在的扎佐林场。

  林场依托贵州省林科院科研力量,在八里屯工区百鸟园后山建有成套森林生态监测系统,24小时监测PM2.5,气压、温度、湿度等数据。数据对外展示,显示了林区优越的生态环境,空气负氧离子高,局部小气候调节作用等,为城区周边居民提供良好休闲游憩的场所。

  走过了“种树为主”的阶段,现在的林场开启全新的模式。

  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保护森林资源,林场一直在发力。

  省国有龙里林场党委书记陈光平向记者介绍,林场与贵州中亚热带高原珍稀植物园、贵州高原濒危植物繁育中心、贵州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四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

  贵州省中亚热带高原珍稀植物园、贵州高原濒危植物繁育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断收集、驯化和培育,现已收集保存了全省近6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覆盖了全省近70%以上已知急需抢救性保护的濒危物种,引种保存成功率达90%以上。

  还建成珍稀植物引种培育基地3500余亩,核心区1000余亩,共繁育收集156个科448属806种10万余株植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57种,省级特有保护植物44种,其他植物米稿、栾树、红翅槭等约630种,被誉为西南地区较大的“植物物种基因库”。

  2021年6月,部分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纳入第三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除了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现在林场还担起苗木花卉培育、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建设、林业科技服务及科普教育等多项职责。”陈光平介绍。

  通过景观打造,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逐渐形成以郁金香、薰衣草、彩叶、红豆杉等以植物文化和观花观叶为主题的系列旅游品牌,被网友评为最喜爱的贵州十佳赏花基地。

  “十四五”期间,贵州将18个国有林场列为第一批国有示范林场,通过示范带动,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和管理模式,巩固我省国有林场改革成效,探索建设新型现代国有林场的发展模式,为引领带动全省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记者 陈秋莎)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