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初夏,行驶于仁怀市大坝镇新田村的乡村公路,青山碧水,交通阡陌,果木飘香,一幅绿水青山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然而,在脱贫攻坚之前,这里曾一度被贴上“白大荒”的标签。如今靠着发展高粱、花椒、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新田村不仅摘掉贫困的“帽子”,还上演着全国闻名“大学生村”的传奇。
战天斗地换新颜
新田村牛渡滩到大风丫有800米的海拔高差,那里悬挂着一条斜40度长3公里被踩得钰垙垙的石板路,这是明清时期仁怀进入桐梓的官道,而170多户环路村民组民房就沿着这条官道两旁坐落。
从安家山、小风丫、大风丫这些地名不难看出这里山高坡陡,数千亩的山坡,愣是很难找到块像样的平地,就算是土,里面石子也掺了不少;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打工潮”的兴起,村民不得不抛弃这些“石旮旯”土地外出谋生,“白大荒”因此得名。
面对地薄缺水、刨土要饭的困境,“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成为摆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个好法子,才能蹚开工作的新路子。新田村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不断谋划中渐渐理清思路,经多次走访考察,决定在新田村发展花椒种植。
听说自家土地要被流转种花椒,会场上,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言语。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村干部向群众算了一笔账,村民除了获得土地流转费外,还可在基地务工,每年土地流转24万,务工费20多万元,以往“一文不值”的土地,瞬间“升值”了40多万元。
随后,新田村通过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进安邦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80余亩,全面发展花椒种植。看着村里动了真格,村民们心里才吃下了‘定心丸’。
干就干出个样子。大坝镇也积极协调省、市农林专家到村开展技术培训,让村民及时掌握花椒修枝、锄草、采摘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同时,村党支部还培养了一批以村“两委”成员和党员为主要力量的“田秀才”、“土专家”,积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如今,走进新田村花椒基地,满眼是鲜翠欲滴的绿,村民用汗水浇灌的花椒树今年将迎来挂果,预计可产花椒15万斤,估计产值约100万元。到2024年进入盛产期后,每年可产花椒70万斤,预计产值400万元以上。
春江水暖蜜花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老话,是过去桐梓河畔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圆满贯电站修建前,河边村民在农闲之余,便开始打起了水的主意。
2009年水库蓄水后,这里很快呈现一幅网箱连片、渔船云集的场景,每到夏天,从各地赶来桐梓河边吃鱼钓鱼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然而,好景不长。为切实担负“守护好一江碧水”的责任,2017年仁怀市政府决心取缔网箱养殖,要求渔民离河上岸,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许多人心中美好的计划。
“渔民上岸不是简单地劝导上岸,而是让渔民上得来,住得安,过得好。”村干部说到。在政府部门的组织号召下,对渔民进行转产上岸再就业培训。此外,村里还组织群众种植1200亩三红蜜柚,该项目采取村集体经济模式,由村里组织培训、田间管理和市场销售,一下又点燃了村民新的希望。
柚子树是种下去了,但还得几年才能出成效,如何进一步在有限的土地上打出金算盘?看着蜜柚基地花朵尽情绽放,引来蜜蜂栖息采蜜,这让村干部又产生了遐想,不能让花朵“白开”。通过大坝镇争取,2020年酒投公司投入18万元,在长坝、沟头、石子坪、王家寨实施了500桶蜜蜂养殖。“粗略一算,养蜂每年又能带来60万元的收入。”村民王先发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乡村振兴搭舞台
“你听说了吗?赵家三兄妹养猪居然是采取自动化”“是啊!他家养猪的数量,要抵几个村或者一个镇那么多”农闲之余,沟头组的几个老者,在院坝里吹磕子,吧嗒吧嗒抽着烟。
2020年4月,红星组的赵艳丽三兄妹回到家乡,流转了沟头组30亩贫瘠荒地,投资1400万建起了新牧养殖场。
领头的赵艳丽是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很顺利地在仁怀蒙银村镇银行端起了“铁饭碗”,成了大家口中的‘幸运儿’。但爱折腾的她很快便跳出舒适圈,回乡和兄妹一起创业兴办养猪场。
“多年的银行信贷工作,使我对各行各业都有所了解,积累了敏锐的行业判断能力,市场风险控制能力及专业的财务知识。”虽说创业想法蓄谋已久,但赵艳丽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经过实地到贵州桐梓日泉农牧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考察,2020年3月1日,她与贵州日泉农牧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建设年出栏量达1万头的生猪养殖示范项目,该项目解决稳定就业人数10人,每年带来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赵艳丽产业发展能获得今天的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大坝镇始终积极有为的人才培养政策,为像赵艳丽这样的乡土人才搭建了干事创业的舞台,让他们找准了自己的位置,释放了自己的能量。
播撒希望与期待
一到开春,新田村的田埂上到处充满了农民们忙碌却欢快的身影。打土、备肥、砌坎、育苗,对于种地的时令安排,新田村的种地‘老把式’总是拿捏得恰到好处。
过去,新田村有100多亩丰岩烂锈田,由于出水口高,每年夏季下大雨都会变为洼地,一年四季放不干。看着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难有收成,村民心里很不是滋味。
好地才能产好粮。去年,大坝镇组织实施了排洪改道工程,从团结组到丰岩电站,长2000多米、宽1.5米、深1.5米排洪沟建成了,看着曾经的烂锈田变成了良田,压在村民心上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今年,全村4315亩高粱订单合同,按照亩产500斤计算,又是一笔超过千万的收入,200多人的4年大学生涯,学习生活又有了保障。村民赵有为说,“现在种地不费事,靠着种植高粱,我家已经供了4个大学生。”说话间透露着自豪。
从坡脚到坡顶,满栽满插、满块满种,勤劳质朴的村民都在尽情地播撒心中的希望与期待。对于新田人来说,秋季有两个收获,一是高粱的丰收,二是“大学生”的丰收。
在新田村一路行走,一路收获,一路感动,从周围到处是荒山旮旯到让“高山低头、河流倒流”,勤劳朴实的新田人凭借人定胜天的的信念成功摘掉贫困的“帽子”,创造了一个新田奇迹。(杨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