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毕节市竹园乡:凝聚乡村产业兴旺新动能

2022-05-09 15:46:28  来源: 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村民采茶青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基础。近年来,毕节市竹园乡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禀赋,突出大力发展茶叶和民族服饰加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一村一品、一一业为广大农民开辟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春日的竹园乡,草木葳蕤茶香满径。走进海马宫,涌动山乡的生机与活力正在广袤的茶园迸发。

  “最近村里在收购茶青,我有空就采茶,几天就卖了1000多元,既可以补贴家用,又不耽误照顾家里老小。”海马宫村村民龚俊昌家的茶园是老一辈留下的产业,有2600多平方米,当前村里迎来春茶丰收期,村干部以80一斤的价格收购茶青,龚俊昌便和村民们一起在自家的茶园里忙碌起来

  海马宫村种茶历史悠久,独特的气候环境造就了海马宫村优良的茶叶品质,其香气纯爽、汤色清澈橙黄、滋味甘甜,早在明清时期就作为贡品誉满全国,时至今日当地仍留存着200多棵古茶树。

  过去,海马宫村的茶产业因种植地偏远、种植分散、加工落后、产销失衡等原因而一度“凋零”,古茶树成为了当地“沉睡的资源”。

  为了破除困境,近年来,竹园乡按照“稳面积、提单产、强加工、树品牌、促销售、增效益”发展思路,将茶业作为主要绿色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并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毕节市仙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茶叶加工厂,积极谋划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高茶叶加工技能,有效提升了茶产业的经济效益。

  “我们的加工厂是2000年建立的,有200平方米,日加工能力约60斤。”据毕节市仙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丁远祥介绍,海马宫村除了建立古茶树保护机制,还于2011年按照每平方米5株的要求开始种植白茶,现在每年可以采收三季茶叶,目前已发展社员180余户,辐射带动茶农800余户。

  “今年茶青收购价格较高,毛尖收购价格达90元每斤。”丁远祥坦言,合作社按照“一芽毛尖、一芽一叶毛峰、一芽二叶清明青茶”的标准将茶青分为三个等级进行收购和加工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发展。如今,全乡茶园总面积430万平方米,年产茶叶500公斤,年收入30多万元,切实将绿水青山打造成“青山银山”。

  离海马村不远的尖山村,小小苗绣点燃了群众的希望之光,随着村里苗族服饰加工产业如火如荼地开展,静谧山间的美丽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苗族服装厂内,村民正在赶制衣服。

  尖山村是少数民族村寨苗族人口占了90%受环境熏陶,当地的苗族姑娘们从小跟随家里长辈学习苗族刺绣。近年来,尖山村依托当地苗绣文化优势,成立扶贫车间,大力推动民族服装产业发展,有力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

  “哒哒哒……哒哒哒……走进三妹民族服装厂,工人们正在熟练地进行服装加工,琳琅满目的苗族服饰让人眼花缭乱。

  “以前我们都是自己一个人做衣服,后来我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下来,并且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2018年,尖山村村民李三妹在竹园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立了扶贫车间,主要生产和销售苗族服饰及配饰配件等。

  “苗族服装制作复杂,工艺繁琐,很多精细繁琐的苗绣技法随着长辈老去而逐渐退化、消失。为了更好的传承苗绣文化,李三妹让当地绣娘以入股或务工的形式加入服装厂,在传承苗绣文化的同时,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问题。

  “车间常年务工的有10人,最多时吸纳了40多人就业。”李三妹说车间采取计件的方式发放薪酬,村民可以到车间上班也可以拿布料回去加工。车间拥有服饰10多个款式,每套服装价格700至3000元之间,产品通过线下和线上平套销售,主要销往附近的苗族村寨及沿海城市每月销量约1000套,产品供不应求。

  “现在,可以在家门口打工了,既可领工资赚钱,又可顾家照顾孩子老人。尖山村村民吴香英自车间成立便来上班每个月都有6000多元工资,自幼学习刺绣的她,不仅在扶贫车间找到了爱好刺绣的绣娘伙伴,还靠接刺绣订单为家里补贴家用,用自己的一针一线“绣”出了幸福生活。

  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凝聚乡村产业兴旺新动能下一步,竹园乡加强特色产业长期培育和扶持,推动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品牌化发展不断凝聚合力,持续深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美丽乡村品质,让乡村变成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绘实乡村振兴底色。(李金苗)

[责任编辑: 栾小琳]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3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