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菜花洞中 贵航播“种”

2022-05-10 09:39:12  来源: 贵州日报

菜花洞中 贵航播“种”

 “邀你黔行·共创未来——军工行”活动侧记

  时光悠悠,溶洞幽深。群峰掩映的安顺市平坝区“三线”旧址,回响着贵航人铿锵有力的奋斗之音。

  5月7日,由贵州省委军民融合办承办的第十届贵州人才博览会系列活动之“邀你黔行·共创未来——军工行”活动,在安顺市平坝区举行,30余名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实地探访贵州航空发动机厂旧址和黎阳航空展览馆,了解“三线”建设者筚路蓝缕的奋斗经历,感悟“三线”的光荣与梦想。

  一块破损掉色的绿框黑板,静静悬挂在锈迹斑斑的岩壁钢板上。一走进贵州航空发动机厂原30车间,入口处的白色粉笔板书,那是50多年前工人的一份倒班记录。

  该车间建在一处名为菜花洞的天然溶洞内,一走进溶洞好似由初夏迈进深秋,令专家仿佛穿越到那个火热年代,看到军工前辈在大山深处,一点点地撒播贵州航空工业的种子。

  1966年,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军工人,在菜花洞拓土开荒,建出面积达1800余平方米的功能车间。开工3个月后,便进入试生产阶段。

  “当时我们单位的大部分人来自沈阳,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的毕业于清华大学。没有自来水,只能用田里的水,在这样的条件下,1970年,第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第一架先进战机先后在贵州生产出来。”中航贵州飞机有限公司型号总设计师胡建兴感慨道。

  菜花洞内依旧保留了当年的样貌,红色砖墙砌成的车间和休息室内,“三线精神”萌生在历史深处,又延展到当下的此时此刻。

  在一处角落,一台砂轮机的对面原是溶洞一面凹凸不平的白色岩壁,却密布着深深浅浅的炭黑色,远看像一幅传统山水画。但那并不是岩石原有的颜色,而是砂轮机长期作业后,粘在岩壁上的油和粉尘。

  “从山沟里把发动机干出来、装在战斗机上,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只有把自己的才干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才有发光发热实现更好价值的可能。”中国航发贵阳所总体性能研究部部长邓少春说,自己从贵州大山走出来,航空发动机专业毕业后扎根贵阳所,工作十余年来,见证了很多研发工作的立项和成功。

  当天,参观者还前往黎阳航空展览馆,通过以前的粮票、工服与现今的新式发动机等一件件实物,感受贵州“三线”建设的光荣过往与中国航空的辉煌今天。

  “‘好人好马上三线’,我的父亲当年也是一位‘三线’建设者,从东北带着一家五口来到贵州。”参观结束后,中国航发贵阳所党委副书记王新明用自身的故事,与到来的专家分享了几代军工人的“光荣与梦想”。

  座谈会上,专家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示,实地参观就像赴一场穿越时空的会面,看到前辈建设者的工作环境与成就,被他们的艰苦卓绝和奋发有为深深感染。

  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胡晓说,此行受到很多启发,虽然身处不同行业,但能感受“三线”建设者对事业的热爱。今后,自己要在工作岗位上传承、发扬“三线”精神。(记者 董自斌)

[责任编辑: 吴雨 王雪松]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35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