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播州区采取“6543”模式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2022-05-16 10:19:39  来源: 遵义市播州区委组织部

  “我一直在外务工,过去,学习开会迟到缺席确实难以避免,今天能够就在手机上参加系列活动,确实方便多了,既不用再舟车劳顿跑回村里,也能按时参加开会、学习……”播州区尚嵇镇流动党员聂先维这样感慨。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辖基层党组织1439个,直管党员近2.8万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4000余名党员迫于生活的压力,走出家门,奔走于他乡。

  如何引导流动党员亮明身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有效管理流动党员,做到让流动党员“在党旗下流动,在流动中生辉”?

  近年来,播州区通过摸底子、出点子、拿方子,探索建立“6543”流动党员管理模式,推动辖区流动党员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疫情防控等重要工作中发挥模范作用,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服务跟踪到哪里,党员作用发挥在哪里”。

  “6找”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回”

  身在异乡,就算手摘星辰,脚踏山川,心灵却始终找不到归属感,这曾是播州区4000余名流动党员面临的尴尬与无奈。

  这样的尴尬与无奈是如何得以破解的?

  “喂,您好!我是遵义市播州区影山湖街道和平社区的工作人员,请问您是不是刘先宇?”

  “是的!”

  “我终于找到你了!”

  …………

  一句‘我终于找到你了’道出播州区对于流动党员管理“一个也不能少”的鲜明态度。

  影山湖街道和平社区干部走访流动党员家属。(马华伟 摄)

  播州区从实践中明白,一味被动地等流动党员“找上门来”是行不通的,必须以村级党组织为单位,采取“分片负责、包片到人”的调查方式,结合人口普查、选民登记、返乡人员摸排等工作,以各级党组织主动找、派人上门找、群众帮忙找、电话通知找、新媒体线上找、短信告知找的“6找”模式,变党员找“家”为“家”找党员,全面摸查填补流动党员“挂空”“漏管”“失联”等管理漏洞,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高飞不断线”。

  “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外出这么多年,家乡的党组织非但没有忘记我,还通过电话联系到了我,发微信慰问、分享家乡的信息成为常态,哪怕远隔千里,我都觉得我不曾远离。”马蹄镇镇流动党员齐华平说。

  通过宣传摸排,播州区各级党组织在充分掌握流动党员动态信息的同时,增强了流动党员的归属感,有的流动党员在回到家乡时,积极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过来报个到,才有‘回家’的感觉”。

  “5清”让流动党员“不失联系”

  怎么样让流动党员的流动性不影响组织稳定性,能够用“铁打的营盘”管理流动党员?

  近年来,播州区各级党组织以“拉网式”排查为基础,考虑到辖区的流动党员中以年轻人为主,多数为微信、QQ用户,便以党(总)支部为单位,依托微信、QQ等平台组建流动党支部151个,让流动党员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依靠。

  “这个平台搭建得好,自从加入了线上党支部,我感觉我这个流动党员就时刻也没有离开家乡,方便极了!”播州区南白街道流动党员古松松说。

  光有平台还不够,抓好流动党员教育实践管理,摸清底数才是关键。

  马蹄镇党建办工作员对流动党员档案进行审核更新。(杨宪丽 摄)

  来到播州区马蹄镇党建办,走进党籍室,一本本流动党员登记台账井然有序地陈列在柜内,翻开台账,详细记录了个人基本信息、外出时间、外出地点、就业情况等。

  “请问您什么时候外出的?”“您现在工作地点变化了吗?”“您有没有什么困难?”“我现在在广东电子厂上班,麻烦您帮我把信息更新一下。”……这是常发生在播州区各个流动党支部中的对话。

  据了解,播州区各级党组织以“底子清、数据新、资料实”为目标,采取党务工作者月月问、流动党员主动报等对流动党员实施动态管理,做到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清、外出时间清、流动地址清、就业情况清、思想状况清”的“5清”常态化纪实,再将具体情况分领域、分片区进行登记造册,实行月报制、零报告,建立了一本本“明白账”。

  “4学”让流动党员“学有所成”

  思想建设是根本。

  因分布范围广、个体差异大,加之流动频繁,流动党员历来都是党员教育管理无法回避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过完春节,在洪关苗族乡流动党员宋德胜背上行囊准备奔赴浙江之际,小坝场村党总支书记陶伟风尘仆仆地将党课送到他家,并做好谈心谈话,提醒他在外做好个人防护,没事多和“家”里沟通联系。

  在公交车上、工作间隙、睡前等碎片时间里,播州区团溪镇远在成都的流动党员崔明炯,都会习惯性地打开微信,去“线上党支部”“微播州”“智慧党建·幸福播州”等看看,了解家乡动态,学习党最新的理论知识,力求每天进步一点。

  石板镇石板社区党总支书记指导返乡流动党员使用线上学习软件。(张元秀 摄)

  “常年在外,组织活动难参加,学习跟不上,一直困扰着我,但我真的做梦也没想到社区党总支部这么贴心,了解到我的情况之后,将学习资料寄给远在浙江的我,我一定不负组织希望,工作之余,好好学习。”芶江镇桥头社区流动党员池泽生在收到社区党总支邮寄的学习资料后表示。

  …………

  一个个平凡的故事,彰显了播州区对消除流动党员教育“真空”和“盲区”的决心,实现“流动不流学,务工不误学”的恒心。

  播州区以各党(总)支部为主体,以管用和实用为导向,打造离乡提前学、异地跟踪学、节日返乡学、流动课堂学的“4学”模式,实现“异地同课”,确保流动党员思想“在线”、熟知“乡音”、能力提升,永葆党员的先进性。

  “3制”让流动党员“管有所为”

  流动党员,大多处于生产第一线、发展最前沿、改革先行区,有闯劲、见识广、思路活是绝大部分流动党员的重要特征。

  流动党员如何“缺位”不“缺为”?

  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乐山镇新土村,一个个峰箱井然有序的坐落在田埂上,文中涛正同年轻同志交流养蜂技术。

  大学毕业后的他,成为一名流动党员,先后辗转于湖北、浙江、南京等地,期间担任过企业讲师、做过招商营运、创过业……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大山里走出去的孩子,家乡一直都是他放不下的牵挂。

  2020年下半年,从线上党支部了解到家乡正掀起传统土蜂蜜热潮,毅然辞职返乡创业。

  乐山镇新土村返乡党员文中涛与年轻干部交流养蜂技术。(周支福 摄)

  去年,一心想回报家乡的他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村务员行列。

  目前,他的养蜂产业已带动周边1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2000余元。

  无独有偶。

  目前,新民镇流动党员刘卫华正带领他的团队在广州,借助广东全面帮扶贵州的东风,积极向粤黔两地政府部门申请政府批准消费扶贫馆,以期让贵州更多的绿色健康产品走出大山。

  …………

  这都得益于播州区建立“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支部”“在家党员+流动党员”和“互帮互助”3项机制,动员在家党员、群众主动帮助照顾流出党员家里的“留守老人”“留守学生”,解除外出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将流动人才优势转变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让流动党员做“离乡不忘乡”、为家乡添光彩的先进代表。

  播州区采取“6543”模式管理流动党员就如涓涓细流温暖了离乡游子,让流动党员由“流动”变“有序”、由“松散”变“规范”。“6543”模式仍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持续“发酵”,4000余面流动“党旗”也会继续交相辉映,持续为“乡愁播州·产城新区”鼓劲助力。(王国伟)

[责任编辑: 刘昌馀]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5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