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湘黔边界,富穷潮水村的变与辨

2022-05-16 09:27:16  来源: 贵州日报

  父老已知农事急,一蓑烟雨辨秧田。

  5月15日,烟雨朦胧的松桃河畔,一片耕作繁忙景象。湘黔边界的这条界河将两个潮水村分开来,东边的称“湘潮水”,西边的叫“黔潮水”。

  村民抢抓农时,在水田里忙着插秧。“今年打算试养300亩稻花鱼,大约20天左右,就投放鱼苗。”松桃自治县木树镇潮水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昌坤将衣袖和裤腿高高挽起,头戴斗笠、身着雨衣帮助群众插秧。

  向“黔潮水”望去,绿水青山间,一条条蜿蜒盘旋的硬化路,将一座座富民洋楼与一个个兴村产业串联起来。

  “我们村水质好,如果今年效益高,将扩大养殖规模,与对面村子一起携手谋发展共振兴,带动两地群众增收。”该村党支部书记周海燕说,她所指的对面村子是湖南省花垣县民乐镇潮水村。

  前不久,“湘潮水”的种养大户打电话给她,表示看中了“黔潮水”的好生态,想联手抱团发展产业。杨昌坤就与周海燕商量,先在村内试养稻花鱼及冷水鱼等,试验成功后双方再合作。

  而在20多年前,因贫富差距大、纠纷多等因素,“富潮水”和“穷潮水”几乎很少坐到一起、谈到一块。

  “湘潮水”早些年依托丰富的锰矿资源发展产业,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是个富村。而“黔潮水”因交通闭塞、没发展起像样的产业,被人叫做“穷潮水”。

  “不通水不通电,村里面连泥巴路都没几条,房子大都很破烂。”周海燕和丈夫是在外打工认识的,1994年,她不顾家人反对,从四川嫁到贵州,她回忆说:“当时姑娘们大都往‘富潮水’嫁,小伙子也在‘富潮水’打工。”

  因为常遭人白眼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两边常有各种纠纷。为了睦邻友好、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松桃自治县木树镇与花垣县民乐镇签订《接边地区联防联调睦邻友好协议书》,成立联防联调工作组,开展化解矛盾纠纷、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等,加强两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共同推动两地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穷且益坚不坠脱贫之志。周海燕和丈夫依靠勤劳一点点地改变贫穷,2009年,她家修了村里的第一幢砖房。

  周海燕说:“尤其是贵州省吹响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后,好政策就如春风吹到了松桃河,我们在县里的关心支持下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生态富民产业。村里逐渐大变样。”

  2015年,该村通了硬化路,为发展产业打下了基础。2017年,该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养殖12亩甲鱼,产业发展迈出第一步;2019年,该村发展200余亩香柚等精品水果,带动该村2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黔潮水”,不少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嫁来的俏媳妇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对面的“富潮水”却因为矿产资源枯竭、环保政策规定等,村民收入来源相对减少。部分村民开始到“黔潮水”的产业基地务工。

  “黔潮水”村民陆老顺的女儿8年前嫁到了“湘潮水”,近年来,他靠自己在果园务工的收入和儿子在外务工的收入,盖了两层楼的新房。他说:“即便只是隔一条河,怕外孙住不惯,以前女儿也很少回娘家。现在好了,他们经常来,外孙也天天嚷着要来玩。”

  目前,“黔潮水”的种植养殖主已和多家公司达成供货协议。杨昌坤说,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村里最大的发展底气,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让好山好水孕育出来的优质农产品,更好地走出山门。

  “近年来,两个村共抓精神文明建设,变得亲如一家。现在,他们想与我们联手发展产业是好事,大家好好规划,把产业做大做强,两个潮水村‘亲’上加‘亲’、并肩前行。”周海燕说。(记者 江佳佳)

[责任编辑: 吴雨 邓娴]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