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非遗毕节之美丽乡愁入画来

2022-05-25 18:49:15  来源: 毕节日报社

  清晨,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陈开林受邀来到了大方县奢香公园内的大方县农民画研究院作画,构思、起形、上色……今年71岁的陈开林拿起画笔,用一笔一画在画纸上勾勒着黔西北鲜活明丽的色彩。

  一

  历史底蕴深厚 植根民间生活

  大方农民画取材于生活,植根于悠久的民间艺术沃土,画师以其饱满的笔法、奇异的构图、夸张的造型、丰富艳丽的色彩及淳朴粗犷的画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美好愿景。

  同时,大方农民画吸取民间艺术精华,将民间剪纸、版画、岩画、雕刻、挑花、蜡染、刺绣等技法融合其间,进一步提炼升华,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与陕西省鄠邑区和上海市金山区的农民画并称为中国三大风格农民画派。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方农民画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成为国内享有名气的文化品牌——

  1988年,大方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2008年,大方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6年,大方农民画入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间,培育了数百位农民画画师,陈开林就是其中之一。在大方县,有许多像陈开林这样专业从事农民画的画师,在各级各类绘画比赛和会展上斩获荣誉无数,他们“不仅画出了美好生活,也画出了壮丽黔西北”。

  二

  握锄头是农民 拿画笔是画家

  “在文化馆培训前都是个人创作。”陈开林说,对于很多农民画创作者来说,画画是天生的兴趣和爱好,经过专业培训,就画得更出彩了。

  “以前就是在家务农的农民,1972年开始,到县文化馆参加农民画培训班,每月培训一次,那时,每天还有三角钱的务工补贴费用呢……”陈开林津津有味地回忆起以前的学画经历。

  “握锄头是农民,拿画笔是画家。”陈开林将这种劳作之余的爱好,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审美理念创作,用独特的视角表现传统文化,寄托情感和梦想。同时,创作中巧妙融入了刺绣、蜡染、剪纸等民间美术技法,表现方式更丰富,情感表达更细腻。

  “农民、农村是我最熟悉的,我要把所见所闻的美好元素融入我的画里。”在陈开林眼里,黔西北壮丽的风光,美丽乡村的物事人情,都是他创作的源头活水,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接续着本土的气脉。

  1983年,陈开林的作品《燕飞鱼跃稻谷香》第一次出省参展;2014年,作品《祖国母亲的生日》在贵州参展,荣获二等奖,这也是他几十年创作的画作中最满意的一幅作品,“祖国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要报答”。

  细说着收获的荣誉,陈开林很是自豪。这些年,他一边务农一边画画,把生活里的所见所闻和感悟,用画笔记录下来,每一幅作品既是他的记忆,也是时代的记忆。

  如今,陈开林年逾古稀,可一拿起画笔,依旧神采飞扬,快乐恣意如孩童。

  三

  沐浴新时代阳光 传承创新发展

  农民画与所有艺术一样,都需要不断有新的创造,以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农民画,展示地方文化自信,丰富农村公共文化,大方县挂牌成立了大方县农民画研究院,以此为抓手宣介大方农民画。

  “我的家乡大方县马白寨是个旅游度假景区,那里的房子修得很好。我们有一间画室,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备了桌椅板凳,提供画纸、画笔,现在只要是假期,娃娃们都会来找我学画画。”陈开林说,传承就是要吸纳新生力量加入,让年轻人知道和了解大方农民画,并通过融合创新发展下去。

  一幅优秀的农民画作品可以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过去,大方农民画的创作题材多以当地少数民族风情、生活习俗、民间传说等为主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被画师们描绘入画,赋予了农民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时代气息。

  据了解,为传承与发展好农民画,大方县设立了以学校、村寨为主的现代民间绘画示范点,培育了一批民间特色文化队伍和民间乡土文化人才,以“大手牵小手”“老手带新手”的方式不断壮大农民画人才队伍。现在,一大批画作新秀已先后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崭露头角,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画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形式。

  记者手记

  大方农民画来源于生活,生发于泥土。画者运用朴素的艺术语言来释放心中真挚的情感,用独特的绘画手法体现对事物独特的见解,用巧妙的艺术思维让创作更具浓郁的乡土气息……浓缩了最质朴、最真诚、最炙热的生命意识。同时,它又是随时代发展而流动向前的。我们相信,这朵艺术之花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将绽放得更加绚烂。(龙艺 张华顺 黎荣)

[责任编辑: 栾小琳]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8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