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万山区:从敖寨人变化看食用菌产业发展

2022-05-30 11:58:40  来源: 万山区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万山区敖寨乡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奋力推动食用菌产业持续壮大,干部群众的生活也随着产业发展发生着深刻变化。

  食用菌不断创出“新业绩”,党员的干劲更足了。“一定要按照标准摆放好,再抓点紧把这棚棒子赶紧上完。”在敖寨乡中华山村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吴从玖在自己所“挂”的示范大棚内一边抓紧干活,一边还不忘嘱咐工人们要严格标准摆放菌棒、争分夺秒抢抓农时。

  吴从玖是2011年就到敖寨任职的一名“老干部”,经历了敖寨乡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振兴历程。2014年,敖寨乡从木耳平菇起步开始发展食用菌产业,而后又借着政策机遇乘势而上让香菇大棚在敖寨大地规模化扩张;2019年,乡党委政府积极招引羊肚菌企业入敖发展,2021年又与梵天菌业合作发展特优木耳产业,一步一步将产业做优做强。在这一过程中,“党员挂在大棚上”也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振兴“法宝”。按照这一模式,全乡13名科级干部和26名党员干部全部“挂”在大棚上,全程参与产业种植、管理等环节,引领者产业持续做优。如今,食用菌产业引领敖寨振兴未来可期,全乡党员干部的干劲也愈加充足。

  食用菌接续迈升“新高度”,人才的数量更多了。“以前在家里都是干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活了大半辈子也没学了啥技术,这两年在香菇基地跟着技术员学,自己也摸索,感觉确实学到了很多。”敖寨乡中华山村的菇农姚珍英一边干着活一边说道。

  姚珍英原本是敖寨乡中华山村的一名普通村民,2015年侗菇菌业落户敖寨,姚珍英便应招开始在侗菇菌业工作。期间,乡党委、政府狠抓产业人才培养,企业也多方提供学习机会,姚珍英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掌握了香菇生产全流程的管理技术成为了拔尖的技术能手。2020年敖寨乡金中公司成立并聘请她为技术管理员,生产高峰期时她每天负责带领和组织的务工人员高达到50余人。

  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始终亦步亦趋。和姚珍英一样跟着食用菌产业成长起来的乡土人才还有很多。除了香菇产业,近年来,敖寨乡还先后招引了平菇、吊袋木耳等多家食用菌生产企业,一大批精通农业科技的技术型人才、懂得农业营销的经营型人才在敖寨扎根,并带动培育了一批乡土人才成长成才。特别是梵天菌业在敖寨乡建立的生态智慧农场得到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菌种研发、产品精深加工、废旧菌棒综合利用等科研工作成果将率先在敖寨落地应用,为食用菌产业发展作出了示范,一批乡土人才通过在企业参观和锻炼增长了见识,提升了本领,全乡逐步形成了“1+5+x”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专业人才带领5个乡土人才,5个乡土人才带动若干农户的产业人才培育链条,敖寨人才振兴的后劲持续充盈。

  食用菌持续扩张“新规模”,群众的腰包更鼓了。“没想到自己能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想只要认真肯学、踏实肯干,就都能过上属于自己的好日子。”在敖寨乡荣忠农业务工的李艳红激动地说道。李艳红是伴随着食用菌产业逐步富裕起来的群众之一。作为建档立卡户的李艳红因为没有技术,曾在经济上十分困难。2014年,荣忠农业有限公司落户敖寨,敖寨乡党委、政府组织李艳红等10余名建档立卡户进入该公司基地务工。通过边干边学,2019年李艳红从一名临时工做到了公司的技术管理员兼财务,自己的工资也从打短每天70元,增长到月薪最低3000多元。

  李艳红只是敖寨食用菌产业务工人员的代表之一。如今,敖寨乡已经拥有平菇、香菇、地栽木耳、吊袋木耳等各类食用菌产业基地5个,全乡食用菌年产量已经突破4600余吨。随着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越来越多的农户走进食用菌产业基地务工,仅2021年,依托食用菌产业敖寨乡全年累计务工达9000余人次。

  除了让群众务工增收,敖寨乡还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经济+农户”五位一体、捆绑发展的模式,最大程度的整合了政府扶持政策、村集体资源、企业带动、基地规模、农户广泛参与的合作优势;把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民连成一个共同体,形成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五连模式”,按照“622”利益联结机制,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段凌睿)

[责任编辑: 栾小琳]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96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