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记来啦,陈书记来啦……”每逢暴雨天气后,陈劲松都会走进一户熊姓村民家中,用平和温柔的语气和两个智力存在障碍的中年人耐心交流,再检查屋内是否有漏雨情况,动作熟练得就像这家的主人一般。
陈劲松是贵州财经大学的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交宫村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多来,他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村民家中,针对家家户户“难念的经”,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每到周末,还要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从台江返回贵阳组织研讨会,指导学生学术研究工作。
当有人问他,“大学教授到最基层、最贫困的乡村工作,不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吗?”他却斩钉截铁地回答:“一个人的价值不取决于自己站在什么位置,而是取决于党和人民需要他做什么事。不论是教授还是驻村工作,都是祖国需要我做的。”
来到交宫村的第一天,陈劲松就被这里的风景所折服,青山绿水交相呼应,年代久远具有观赏价值的古银杏、红豆杉等国家珍稀植物分布在山林之中,倾流而下的山涧瀑布让人心旷神怡,极具民族特色的楼房四处散落,家家户户门前都是干净宽阔的硬化道路,电路、村公厕、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风雨廊桥、六角凉亭、踩鼓场、钓鱼池等为村民营造了优美生活环境……
一切的美好不经让他感叹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伟大,而如今巩固拓展该村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任落到他的头上,陈劲松暗自发誓,在自己任职期间,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带领交宫村实现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应该‘振’哪里?‘兴’什么?区域的振兴,虽是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是经济、人群、思想三个根本因素在决定。”陈劲松说。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是根本。正式上班后,陈劲松每天最重要的工作除了走访村民外就是调查该村产业发展情况。交宫村产业基础薄弱,村中仅有食用菌一项小产业,而即使拥有3A级景区,在近年旅游行业受困的情况下,也很难迎来游客。这导致了村中人口流失严重。
了解情况后,陈劲松首先和村“两委”开会讨论,他们协商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寻找合适项目、对原有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以党建为引领,精准施策,全村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发力。
在他的带领下,原种植食用菌的贵州浙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转变经验方式,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一村一品”,收益增长同时解决了附近村民就业问题;经过对当地土地环境的调研,选出蓝靛进行扩大种植,集约流转了20亩农田,由村干带头入股,通过村企双方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建立完善产供销链条,村内的农产品可直接抵达消费市场。
“研究市场营销多年,除将知识授予学生以外,能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处,帮助村民拓宽产业发展思路,从而实现增收,对我来说无比幸福。”陈劲松说。
然而在农村,任何发展的困难都比不过转变大众的固有思维。
“交宫村90%以上的村民是苗族,村里留下的老人居多,土地思想根深蒂固,他们不理解政府的规划,也不明白当下农村发展的新政策,配合开展工作的意愿不高;村民发展产业只顾为了生产而生产,并不是为了市场而生产,因过度生产造成资源浪费,收入还低,反过来打击了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陈劲松说,如何转变村民对农村的看法,对发展的看法是他遇到的最大难题。
要提高村民们的思想认识,陈劲松迈出的第一步便是“走近”。他克服自己对当地语言、饮食上的种种不惯,主动走进群众家中,与村民吃住在一起,和他们聊生活、话家常,并号召全村党员、村干带头,挨家挨户走访,实地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每项工作都积极征求村民意见,让其切实参与到乡村建设工作中;运用自己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对村民进行引导,重新构建起他们的生产、销售和消费循环的观念。
通过一件件小事,陈劲松慢慢扭转了大家对自己的看法,村民们和他亲近了起来,认可、信任慢慢取代了怀疑与顾虑。“既然政府那么重视我们,咱就跟着书记好好干!”这是陈劲松听到的最暖心的话语。
驻村一年多,陈劲松在工作上越干越起劲,他坚信只要紧跟党和国家发展步伐,着力扩大产业发展,不久的将来,交宫村的面貌又将焕然一新,届时将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到交宫、建设交宫村。陈劲松表示,下一步他将会继续做好人才队伍培养工作,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土地,陈劲松手中的那支粉笔变成了田间地头的锄头和村域经济发展的情思,作为一名党员,他以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初心情怀与责任担当。(吕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