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金沙县,重峦叠嶂,郁郁葱葱。
走进该县清池镇普安村,苞谷地、枇杷林以及一行行整齐排列的易地搬迁安置房映入眼帘。细雨绵绵,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宽阔的柏油路在雨后显得更加整洁明亮。
近年来,清池镇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向纵深发展。
在这里驻村的第一书记胡赋昆告诉记者,普安村的特色产业五星枇杷种植基地有500亩,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优势,这里的糯苞谷等农作物会比别处早熟大约半个月,普安村借助这一独特的优势,打“时间差”,吸引游客前来品尝,实现利益最大化。
“娟孃农家乐”,是一座砖红色的两层小楼,坐落在一条小溪边,被青山绿水环绕,显得别有一番滋味。
聂娟是农家乐的老板娘,三十多岁,做事干净利落。她告诉记者,开办农家乐是第一次自主创业,原来她是村里的社保协管员,两年前辞职后开始接触农家乐。一开始还有些犹豫,后来听到近几年普安村的发展规划,以及“贵金古”高速预计在明年通行(清池匝道口离她家才十来分钟车程),聂娟坚定了发展信心。
当地柴火鸡、烤鱼、小龙虾,加上糯苞谷、李子、桃子等农特产品,让聂娟的农家乐备受游客青睐。按每桌400元的收入计算,除去成本,每个月都能收益七八千元。
聂娟告诉记者,由于游客量的增加,她正准备在小溪旁修建复古凉亭,提高农家乐的接待能力。
6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茶园镇沿河村,沿着柏油路顺山而下,林间的鸟鸣声不时传来,放眼望去,青山绿水的沿河村让人心旷神怡。
过去,在这里是一个沿河大坝,村民们在河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这里是一个集餐饮、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进入沿河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现代化标准种植大棚。大棚占地面积112亩,种植有西瓜以及各种蔬菜,销售到周边各地,亩产收益1.7万元左右。
水土优良、销售不愁。沿河村西瓜基地负责人田应福说:“都是水果商自己上门采购。”
沿着河畔往前,凉亭中、草坪上,烧烤的、垂钓的游客随处可见。
正给客人上菜的烧烤老板胡兴庭说:“现在游客还不是最多的时候,等到周末,游客要比现在多上一倍。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有人过来玩了五次。”
胡兴庭表示,他的烧烤餐饮所用的蔬菜、肉类等食材,都是周边村民自种自养的,天然有机、绿色健康,这也是沿河村能吸引到众多外地游客的原因之一。
现在沿河村有了这一特色的产业链,村民们的腰包也跟着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家住岩孔街道大水社区的居民郭正前,推着一辆装满塑料瓶的三轮车走了过来,他说:“游客增多后,我每月收集塑料瓶也有五六百的收入。不仅如此,我现在还做一些清扫工作,老板每月会另付我一千元左右的工资。之前我需要在各个地方游走,现在有了固定的工作地点、固定的收入,生活也越来越好。”
现在的沿河村和普安村,不仅拥有丰富的农特产品,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也蒸蒸日上,成了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为推动全市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市农业农村局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制定了《毕节市农业农村局 毕节市广电旅游局关于推动农文旅融合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据了解,毕节市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条件,尤其在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农特产品等方面优势明显。
农旅融合成为“三产”融合的“手段”之一,在融合的过程中,农民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到销售,再到提供餐饮、民宿等服务的农家乐,创收“渠道”不断增多,收入越来越高。
一批农旅融合示范点脱颖而出:百里杜鹃管理区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黔西市洪水镇解放村被命名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赫章县兴发乡中营村被命名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毕节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全市特色旅游产品,还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一步,毕节将进一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加大农旅融合力度,加快农旅融合进度,持续开发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拓展现代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养生农业;推进景区点产业化开发,发展创意景观农业;提高休闲农业建设水平,实施试点示范工程。
如今,随着农特产品品质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多,全市群众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向前。(见习记者 严飞 高琦 记者 史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