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市税务局的民族团结进步展示厅,一幅幅搭满枝条、挂满瓜蒌、农户喜丰收的照片定格着扶贫岁月的精彩瞬间,诉说着产业帮扶的历程,见证着脱贫致富的成果。
“在帮扶桐上村脱贫的战役中,我局紧紧围绕‘民族同心、苦干实干、利益联结、抱团发展、共同富裕’工作思路,为桐上村发展注入‘税动力’”。解说员带领记者重温一个个倾情扶贫的瞬间。
镇宁自治县募役镇桐上村是市税务局定点帮扶村,位于镇宁中南部,距县城28公里,是一个苗族、布依族、汉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村寨,有农户436户146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2.76%。
曾经的桐上村是深度贫困村,缺乏产业支撑,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水稻或外出打工挣钱,户均年收入不足万元。为帮助破解“瓶颈”,“税务蓝”甘作“桥梁”“纽带”,抓好产业、资金、技术、供需渠道的衔接串联,携手桐上村群众,共同团结奋斗。
按照“产业带动就业”思路,市税务局依托税收大数据分析,帮助引进龙头企业、组建合作社、发展产业项目,促成全村抱团发展,为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注入“税动力”。
2019年底,市税务局帮助调整桐上村产业结构,引进贵州优作惠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指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种植耐旱的瓜蒌,让撂荒地重新焕发生机。
可是,调减玉米改种瓜蒌,一下子改变了祖辈传下来的种植方式,又暂时看不到收益,村民们顾虑重重。
为解决这一问题,市税务局驻村干部帮助村民们厘清经济账。“玉米产值低,每亩最多收入300元。瓜萎种植1年可以收益5年,每年可为村民提供土地流转费和务工收入120万余元,在一个周期内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约138万元的收益。”
于是,桐上村采取土地利益联结、务工利益联结和分红利益联结3项机制,以小瓜藤牵出致富路。即集中发展产业流转农户土地,让农户享受土地流转收益;聘用当地农户进入蔬菜基地务工获取收入;帮扶部门出资向94户贫困户每户发放1000元入股合作社,待合作社产业收益后享受分红。
目前,桐上村已种植瓜蒌700多亩,亩产值约1.36万元,每年为220户村民共分红约66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17万元,实现了“企业有收益、百姓有收入、村集体有留存”。
产业旺了,钱包鼓了,挣钱的思路开阔了,发展的意识更强烈了。桐上村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采取“瓜蒌+草鹅”模式,投资50万元建设5万只规模的养鹅场,在瓜蒌田里养鹅除草,同时鹅粪回田,既肥了瓜蒌又减少了污染,瓜蒌里养殖的草鹅相比饲料喂养的鹅肉质更加鲜美,上市后供不应求。如今,桐上村已经养殖草鹅2.6万只,每年为村里带来收入20余万元。
“税务蓝”通过扶持特色产业,带动民族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10月,桐上村最后一批贫困户6户24人脱贫。至此,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4户332人全部脱贫,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得以“摘帽”。
如今的桐上村,不仅拥有产值达700万元的瓜蒌产业基地,还建起了600亩蔬菜基地、投放近100万尾的泥鳅养殖场、5万只规模的养鹅场,以及1个能吸纳20多人就业的民族服饰加工厂。产业经济助力“共享式”发展,让群众喜上眉梢。(记者 程丽匀 王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