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村史馆里话变迁

2022-07-05 08:47:14  来源: 贵州日报

16年奋斗,从修路到种树,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的大山绿了、山村美了

村史馆里话变迁

  夏日里,走进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村史馆,一组组对比照片诉说着村庄的沧桑巨变,一件件老物件记录下悠悠乡愁,珍藏着古胜村人艰辛的奋斗历程,让人置身于这个小村庄的岁月长河,回味悠远。

  展馆门边,一个破损的手工推刨映入眼帘。“这是我曾经使用的工具。”冯长书说,16岁时,一个外地老木匠来到古胜村为乡亲们做家具,冯长书被他灵巧精湛的手艺迷住了,一看就是一整天。

  老木匠见冯长书如此着迷,便收他做徒弟。“老木匠跟我说,有一门手艺,吃饭就有了保障。”

  学会了手艺的冯长书却发现,家乡到处荒山秃岭、岩石裸露,根本找不到一棵大树。不到20岁的冯长书只得离开古胜谋生计。一走就是20多年。

  2005年,在外闯荡多年的冯长书回到家乡。走南闯北“有见识”的他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开始带领乡亲们谋出路。

  “修路是基础,种树是关键!”冯长书这样盘算着。

  钢钎錾子打钝了、大锤手锤打崩了……用两年时间,冯长书带着村民们终于修通了全村所有通组路。

  “你看,这就是当年修路的工具。”顺着冯长书手指的方向望去,手锤旁一把秃了的十字镐引起记者注意。“修好路后,乡亲们又用它在石旮旯里挖窝窝种树。”冯长书说。

  从拿起推刨做木工,到放下推刨种树,冯长书说,这是他与树木解不开的缘分。

  种树的机缘始于冯长书返乡的第二年。那年3月,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总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常近时率专家顾问组一行来到古胜村调研。随后,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选定古胜村作为新农村发展建设示范基地,并将适合在岩溶山区应用的现代科学理念和技术在此集成化实施。

  专家结合古胜村实际提出了治理方案: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这与冯长书的想法不谋而合。

  种果树,刚开始大家都不愿意。“种树不能当饭吃,种来有什么用?”

  冯长书为了改变群众观念,“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走破脚板皮”,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终于发动了部分村民试种樱桃。两年后的2008年春天,樱桃挂果了,采摘者络绎不绝。

  冯长书给乡亲们算账:一棵树产2.5公斤樱桃,20元1公斤,就是50元;一棵树的面积种包谷,最多产20公斤包谷,只赚10多元,哪个划算?

  看到效益的乡亲们幡然醒悟,大家跟着冯长书在山脚种樱桃、种杨梅、种枇杷……在半山腰种柏树、杉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古胜村的大山绿了,村庄美了。

  如今,古胜村累计退耕还林3038亩、种植经果林3100亩、生态林自然恢复3400亩……森林覆盖率从不足12%,提升到89.68%。

  在村史馆的一面墙上,张贴着村民们的笑脸照。冯长书指着一位满头银发、笑容灿烂的老人说:“他叫冯长友,当初反对种树闹得最凶,现在自家的经果林每年收入稳当得很!”

  除了冯长友,照片墙上还有陈万才、陈国方、彭禄英……看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冯长书自己也禁不住笑起来。经过16年的奋斗,全村人均收入已从当初的1526元提升到2021年的11800元,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出村史馆抬头仰望,山风过处,山头绿浪翻涌。冯长书轻轻念起了民谣:“小车到门口,清泉流进屋。满山金果果,遍地银珠珠……”(记者 谢朝政)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0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