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7月7日电(周远钢)作为贵州唯一一所以水利水电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简称贵州水职院)依托水电、工程建设等方面学科优势,通过探索建设立体化的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建设“海绵校园”、建设新能源技术实训基地等措施,全力推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培养新能源技术人才。
贵州水职院航拍图。新华网发
“高颜值”的校园水体景观,以太阳能、风能供电的新能源路灯,安装在校园内的风力发电机,透水路面,低碳文化主题广场……在位于贵州(清镇)职教城的贵州水职院新校区内,随处可见这所学校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方面的生动实践。
贵州水职院校园一角。新华网发
建好基础设施 打造绿色校园
“学校从设计建造时就考虑打造一个节能、环保、生态的校园。”贵州水职院院长陈海梁介绍,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地热能设备、新能源路灯、抽水蓄能电站、光伏发电站、节水灌溉设施等在校园内有着广泛应用。
走进贵州水职院,整个校园已不再是传统的水泥地面,取而代之的是依次由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砂垫层、碎石过滤层、盲渗管等多种透水材料组成的彩色生态透水整体路面,雨水落到上面就能迅速被吸收,经层层过滤后流进校园旁的乡愁湖。
据介绍,贵州水职院还采用透水材料将屋面上、运动场中的雨水收集至篮球场下4000立方米的水池,由水池提升至山上中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用于学校室外绿化和清洁;学生宿舍的两套上下水系统将学生洗漱的废水收集至地下室,经过一体化设备处理后用于宿舍卫生间的冲洗,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校园里安装的200多个路灯都采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拥有独立一体的供电系统,通过智能感应照明,电源稳定,十分节能。
先后荣获贵州省第一批“省级节水型单位”“贵州省节水教育基地”“绿色学校”等称号,成为贵州省内唯一一家碳排放管理员职业能力建设基地……近年来,贵州水职院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工作人员将一桶水泼到透水路面上,水被快速吸收。新华网 周远钢 摄
生态文明实践融入实训课程
在贵州水职院足球场后的山体上,3台新能源风力发电机组十分醒目。这些以往只在山野间才能见到的“大风车”如今建在了贵州水职院的校园内。
据介绍,三台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10千瓦,每年预计可发电17.6万度(年利用小时数按1600小时计算),可以为5000余台新能源汽车充满电(每台汽车充满电按30度电计算)。
“目前我们又开始打造‘低碳校园’,引进企业进驻学校,在山顶安装风车,在校园内的屋顶上安装光伏设备,打造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陈海梁介绍,贵州水职院引进深圳市万家灯火智能电气有限公司,双方在新能源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我们引进这家企业也是为了弥补先期设计时只有职教城没有产业园的不足,尝试着在这一块地方打造产业园。”
贵州水职院低碳文化主题广场一角。新华网 周远钢 摄
万家灯火智能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棠译介绍,公司与贵州水职院通过“新能源装备技术订单班”的方式共同培养学生,未来双方还将联合省外院校开展新能源领域技术研发。
在贵州水职院110千伏变电站实训楼前,建有5套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该系统采用新型“风光储充”模式,可以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转换成的电能给汽车充电。作为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训基地之一,学生在这里能够掌握新能源充电桩的安装、运维,为以后从事新能源装备制造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基地还可以满足学院教职工的充电需求,实现新能源知识科普,助力“低碳校园”建设。
“我们还计划引进两到三家企业进入学校,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地区,有别于西部地区的产教融合发展道路。”陈海梁说。
贵州水职院“大禹馆”。新华网 周远钢 摄
在师生心中种下生态文明的种子
在贵州水职院的省级开放性实训基地“大禹馆”内,以贵州省典型水利水电工程为原型打造的水库、发电站、沟渠等微缩版水利设施一应俱全。依托逼真的水利工程现场模拟场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增长了科学用水、建设良好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如今,贵州水职院已发展成为一所蕴含浓郁水文化特色的节水示范型、海绵节能型、低碳型绿色校园。通过举办“贵州生态日”摄影展、“生态贵州”演讲情景剧比赛、“生态文明”论坛等活动,学院师生进一步树立了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生态文明理念。
“学校开设了生态文明网课,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制作手抄报、知识问答等活动,了解了更多关于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今年21岁的贵州水职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大二学生幸蔚说,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真正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出一份力。
“围绕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贵州水职院将以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陈海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