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贵州岑巩:“稻+鱼+蛙”共生新模式 一田多用促增收

2022-07-19 09:01:18  来源: 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为进一步推进优质稻产业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贵州省岑巩县客楼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土地优势,积极推行绿色生态的“稻+鱼”“稻+蛙”等种养模式,多元化发展产业,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还让农田实现增产增值,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

岑巩县客楼镇两江村的稻田养殖基地。(唐鹏 摄)

  盛夏时节,在客楼镇两江村的稻田养殖基地里,放眼望去,水稻秧苗绿意盎然,呈现一派“稻在田中长,鱼在水中戏,蛙在稻间叫”的“稻+鱼+蛙”立体生态种养殖生动景象。

岑巩县客楼镇两江村稻田养殖基地养殖的牛蛙。(唐鹏 摄)

  “今年五月份,镇里面带我们去榕江学习了养蛙技术,结合村里的地理条件,我们先进行了试养殖,今年的牛蛙长势可以,预计十月份上市,大概收入有20多万元。”客楼镇下寨村村委会副主任何鹏说。

  “稻+蛙”种养殖是一个短平快的产业,生长周期短、资金回收快,今年该村首次实施“稻+蛙”种养殖模式,目前总共试种养40亩,每亩放4个网箱,平均每个网箱放300到400只牛蛙,牛蛙的市场价18元每斤,市场供不应求。此外该种养基地也投放鱼苗700斤左右,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目标。

岑巩县客楼镇两江村稻田养殖基地,村民展示养殖的牛蛙。(唐鹏 摄)

  “把这蛙引进来之后,公司有技术员来帮我们跟踪指导,目前蛙长得非常好,如果试养成功,下一步我们将会带动周边有条件的农户一起参与养殖,让他们一起致富。”客楼镇下寨村党支部书记杨秀芳说,“稻+鱼+蛙”间作,鱼以稻田中的蚊虫、杂草和牛蛙吃剩的饲料残渣和粪便为食,稻以鱼粪为肥,形成了绿色循环生态农业,养殖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提升了稻谷品质,稻花鱼、牛蛙肉质软嫩、味道鲜美,价格也可观,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岑巩县客楼镇两江村,村民在查看牛蛙进食情况。(唐鹏 摄)

  随着“稻+N”模式的发展,农户将能在一块田里挣上“几份钱”,不仅弥补了传统种植业的单一性,还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收入,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注入活力。

村民在岑巩县客楼镇两江村稻田养蛙基地为幼蛙投食。(唐鹏 摄)

  据了解,在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客楼镇切实加强产业技术服务,全力推进“稻+鱼”“稻+蛙”等产业的实施,助力坝区产业实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切实提升坝区的综合产值和示范带动效应,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张燕菊 唐鹏)

[责任编辑: 王雪松]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4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