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贵州:铺就产业扶贫路 奏响乡村振兴曲

2022-07-20 10:43:15  来源: 贵州日报

我省统筹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群众脱贫增收

铺就产业扶贫路 奏响乡村振兴曲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办企业就是要让所有村民都富起来。”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说。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余留芬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岩博村通过“联村”带动贫困村脱贫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地区发展脱贫产业特别关心,当得知岩博村白酒和火腿产业发展红火时,他十分高兴,鼓励岩博村要把产业发展好,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

  温暖亲切的话语,激励着岩博村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如今,岩博村已成为人均年收入3.3万元、村集体资产1.12亿元的小康村、文明村、乡村振兴示范村。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治穷根本”,贵州各地因地制宜“下猛药”出妙招。2020年底,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千百年的绝对贫困标签,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产业扶贫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产业兴,群众才能富。

  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道路两旁,簇簇刺梨树错落有致。

  7月上旬,记者沿着宽敞整洁的村道,走进村民文各学的家——一幢整齐别致、宽敞漂亮的小楼,整洁的院落里停放着崭新的越野车……谁也不会想到,这栋大房子的主人几年前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家有40亩地,全部用来种植刺梨,现在每亩能增收2千多元!”文各学说起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依托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茶香村紧紧以林业、扶贫项目持续发展刺梨产业,该村刺梨种植面积已有2万余亩,综合产值达1500万元,带动557户1974人实现增收,年人均收入1.5万元以上。目前茶香全村90%以上的农户通过刺梨种植、刺梨加工、乡村旅游等方式过上了住新房、开新车的好生活。而十年前,茶香村还是省级二类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

  在乌蒙山区的威宁自治县,日益壮大的苹果产业让迤那镇中海村村民李元忠过上了好生活,虽然仍在种地,但收入有了新来源。李元忠家有9亩多土地流转给了当地引进的苹果现代化种植企业,每年除了保底的土地流转费外,挂果后还有利润分红,夫妻俩平常在基地里务工,“每人每天可得80多元,常年有活干”。

  李元忠告诉记者,去年利润分红得了3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费以及夫妻俩的务工收入,一家收入近9万元,“在家门口上班还吃穿不愁,小康的日子到来了!”回想起2015年,自己还和妻子在外过着打工漂泊的日子,他十分感慨。

  如今,在威宁的乡间,苹果是最为常见的产业之一,50多万亩的苹果覆盖十万余户农户,苹果成为助威宁2020年退出贫困县序列的“金果果”。

  经过不懈的努力,贵州已通过产业扶贫撕下了贫困的标签,如今的贵州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新型经营主体蓬勃涌现,质量品牌效益逐步提升,为这片广袤土地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产业发展念好农业“山字经”

  茶叶、辣椒、刺梨、太子参等产业种植规模全国第一。山地广种“摇钱树”和发展林下经济,坝区建成“米袋子”“菜篮子”,放眼望,黔中大地粮丰农稳,广袤田野生机勃勃。以粮油安全为基础、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增收主渠道的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不断形成规模化、品牌化,既确保本地市民“舌尖上的口福”,又热销大湾区、长三角、东南亚等国内外市场。

  2018年,贵州省委决定在全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全面推行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和基层党建“八要素”,在实践中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探寻新方法,取得丰硕成果。

  2019年,贵州出台《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成立12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12位省领导分别领衔推进12个特色优势产业,在财政方面,安排农村产业革命12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2亿元,明确一个产业1亿元。

  12个特色优势产业超常规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让农民紧密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分享利益链,贵州农业迎来快速高质量发展。

  6月,是镇宁蜂糖李大量上市的季节,六马镇迎来一批又一批采购商。“李子根本不愁销。我一年光靠卖蜂糖李,就有30多万元的收入。”家乡蜂糖李产业的不断壮大,让弄袍村村民韦兴华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镇宁全县蜂糖李种植面积22.01万亩,其中2021年投产面积达11.2万亩,产量约4.98万吨,产值超18.9亿元,带动1.5万户6.2万人致富,实现户均收入12万元。

  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壮大,全省农林牧渔业实现较快增长,带动了百姓增收,帮助了贫困群众就业脱贫。

  产业兴旺奏响乡村振兴曲

  湄潭是产茶大县,放眼全县,因茶而富、因茶而美的故事比比皆是。金花村的“七彩部落”景区里,打造了层次分明、色彩斑斓的四季茶园景观。茶叶种植和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人人是股东、户户能分红”的模式实现了从建设新农村向经营新农村转型。

  一片小小的茶叶,托起金花村村民的小康梦。茶农徐学良说:“从2015年开始,我开起了农家乐,每年有20万元的纯收入。”金花村村民的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笑颜,茶旅一体带来的红利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

  农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牢固基石。迈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贵州在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围绕做大做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的核心种植区周坪村,在发展杂稻种植产业的基础上推广鱼稻共生作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一水多用”。同时,当地的岑巩稻文化体验园景区正逐步发展成一个集杂交水稻制种科普、生态农业观光、水果采摘、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体验园。

  以市场为导向,贵州做活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农文旅“融”出乡村振兴新局面。2021年,贵州省出台《关于推动农文旅融合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力争到2025年,全省基本形成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发展格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发展更具活力,农村更有魅力。产业带来的务工就业岗位,稳住了大批农村劳动力留乡发展,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了更多机会。2021年全省返乡就业创业18.45万人,其中返乡创业0.63万人。

  贵州,正通过农业产业“接二连三”的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乡村焕发勃勃生机,赢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丰收。(记者 邓钺洁 金忠秀)

[责任编辑: 吴雨 王雪松]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4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