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花茂的夏天

2022-07-21 15:11:15  来源: 贵州日报

  七月中旬的清晨,花茂村被几声清脆的鸟叫唤醒。

  随着卷帘门的不断上升,金黄色的阳光“涌”进陶艺体验馆,母先才眯着眼,仔细感受着阳光的热度,片刻后便转身进屋,把制好的陶坯搬到室外风干。

  “不仅要赶制陶器订单,暑假里很多孩子来体验制陶,我一天挺忙的。”身为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制陶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母先才擅制陶,却不善言辞。不过,随着村里游客越来越多,订单量成数倍增长,母先才也早已从最初只知道低头“玩泥巴”的农村汉子,变成了一位循循善诱的陶艺导师,教起学生来头头是道。

  “手上要用巧力,让泥土旋转在指尖。”曾经喜静的母先才如今很难再有时间与手中的白泥单独对话,陶艺体验馆里常常挤满前来研学的学生和体验的游客,一排排小型制陶机前,大家摆弄着手中的泥巴,试图在这场玩乐中收获一门技艺。

  “哇,这也太神奇了!”一阵惊呼中,出自“荒茅田”的泥巴在母先才手中变成一个精致的盬子陶坯,这场体验在大师毫无保留的技艺展示中达到极致。体验者们也似乎摸清了制陶的“门道”,一番依葫芦画瓢,带着自己手作的陶艺品满意而归。

  走出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穿过绿意盎然的田间小路,循着一阵鲜甜的香味,游客们就踏入了“红色之家”农家乐小院。正门前,一面“笑脸墙”吸引众人目光,看着照片里花茂村村民们笑靥如花,来自赤水的游客林婷连连感叹:“你看他们笑得多灿烂,多幸福!”院坝中,红色的桌椅摆放整齐,游客们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一二三,茄子!”后厨里,母先才制作的盬子在这里与花茂村出产的土鸡相遇,迎来另一场升华,金黄的鸡汤、鲜嫩的鸡肉令食客垂涎,成为一道每桌必点的“榜单菜”。

  “盬子鸡上桌,就等你们来开席。”忙碌了整个上午,“红色之家”农家乐老板王治强在大家期待中端出了拿手菜,看着桌上的客人们大快朵颐,王治强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16日到花茂村视察时说的话,王治强时时刻刻牢记在心。作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牢牢抓住花茂村的发展机遇,不仅把农家乐经营得红红火火,最高峰时年收入上百万元,还不忘带着乡亲们一起富。

  “我这里主要是经营餐饮,不过你们想在村里住宿也没问题,我来安排。”凉亭下,王治强帮着客人联系住宿,几通电话后,他便起身领着客人往旁边走。短短几步,便是风格素朴的民宿,乡愁味浓以待来客。

  “不忙休息,我们还想体验下花茂村的夜晚。”即便已经游玩了一天,游客们依然未能尽兴。走过花草满壁的泥巴墙,村口“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场坝上,广场舞刚刚开始,村民涂华琴踩着乐点,一脸轻松。白天,她是“金融便民服务点”的老板,靠着出售烟酒、零食、土特产等,每年能挣上20多万元;晚上,她就在自己店铺的门前和乡亲们跳起广场舞,疲劳尽消,惬意十分。

  “跳得真好,村里生活比我们城里还安逸。”

  “我们这里还有乒乓球桌、塑胶篮球场、健身器材等便民娱乐设施,客人们可以好好感受下。”

  “来来来,我们一起跳。”

  …………

  入夜,喧嚣的广场上灯火辉煌,游客与村民不分你我,尽情享受乡村的美好。村前坝子里,夜色中的果蔬大棚隐隐约约,智慧农业正悄然“长大”,连连蛙声,唤出花茂人的喜悦律动。(记者 黄霞)

[责任编辑: 吴雨 王雪松]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49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