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金钱棍因幸福舞 莲花落唱新生活

2022-07-22 15:45:47  来源: 毕节日报社

  “万里山河尧舜天,民族复兴梦正圆……”

  6月13日,一阵阵清脆的声音回响在青山环抱的黔西市素朴镇山间。循着声音,记者来到素朴镇素朴小学,只见20余名学生手里,都拿着一截1米多长、用彩线包裹着的竹棍,认真唱跳排练。

  孩子们手里拿着的竹棍,名叫金钱棍。别看不起眼,里面却蕴藏着深厚文化。

  2007年,素朴金钱棍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黔府发〔2007〕16号)。

  外来技艺,落户本土

  蜿蜒的六广河,将毕节市与贵阳市天然分界。六广河畔,坐落着“水西门户”素朴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这里兼容并蓄的文化传承。

  一百多年前,一名穷困潦倒的老人,带着年幼的女儿李素珍,一路从四川古蔺乞讨到素朴镇,并在此安家。跟着老人一路走来的,还有用于乞讨的工具——金钱棍。

  金钱棍以一根被分节挖空的竹棍为道具,在竹棍两端装上铜钱(方孔钱),有节奏地拍打,发出铜钱撞击声。金钱棍集音乐、动作、唱词为一体。表演者用莲花落、传十字、腔板调(韵板腔)等独特唱腔,演唱三字、七字、十字文的唱词,搭配雪花盖顶、黄龙缠腰、苦竹盘根、落地捡金等动作,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落户”素朴后,金钱棍通俗易懂的唱词和接地气的表演形式,很快受到当地群众追捧。家住素朴镇学堂社区的赵俊仙,便是当地最早接触金钱棍的群众之一。

  因与李素珍的家相邻,赵俊仙“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当李素珍的父亲传授李素珍金钱棍的表演技艺时,赵俊仙就会情不自禁被金钱棍吸引。耳濡目染,赵俊仙对金钱棍有了更多了解,也萌生了学习金钱棍的想法。

  闲暇时,赵俊仙时常到李素珍家串门,一来二去,双方便熟络起来。在李素珍悉心指导下,赵俊仙勤学苦练,很快就掌握了金钱棍的唱词、唱腔和动作。

  在赵俊仙组织带动下,当地居民都对金钱棍产生了兴趣。如今,素朴镇有50余名金钱棍爱好者,每逢重大节日,大家就组织起来进行表演,有时甚至被邀请外出表演。

  金钱棍,逐渐成了当地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时俱进,讴歌幸福

  “金钱棍的唱词主要反映时代变迁和风土人情,刚开始学习金钱棍时,唱词主要记录她们一路乞讨的艰辛,唱腔也相对凄婉。”赵俊仙说,“随着日子一天天变好,我主动对唱词和唱腔进行了改编,让金钱棍变得更易接受。”

  在金钱棍的传统曲目中,《蟒蛇记》《梁山伯与祝英台》《金玲记》《鹦哥记》等较为流传。随着时代发展,素朴镇群众在表演过程中,根据当地发展实际,创作了《十唱党的政策》《恭贺新禧》《赞素朴新貌》等新曲目。

  除与时俱进改编唱词外,当地群众还对金钱棍的唱腔和表演动作进行改编。为了让金钱棍更受大众喜爱,大家将花灯、阳戏、薅草歌等其他文化元素,加入金钱棍表演中,使金钱棍文化成为多元化、与时俱进的传统艺术。

  在素朴小学食堂工作的胡芳秀,跟着赵俊仙学习了十余年金钱棍。对于唱词、唱腔和动作的变化,胡芳秀有深刻体会。“刚开始学习时,感觉唱词反映的不是我们这个年代,融入不进去,有段时间甚至慢慢失去了兴趣。”胡芳秀说,“融入了本地元素后,金钱棍变得更贴近生活,更能反映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节奏变得欢快,表演起来也更起劲。”

  工作之余,胡芳秀总会主动邀约3个伙伴,4人组成表演队形,互相配合完成金钱棍的表演动作。在她看来,这样的表演,既能增强大家的默契,也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金钱棍已经从乞讨的工具,演变为锻炼身体、讴歌幸福生活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走进校园,活力迸发

  “大家把手再抬高一点,腰挺直……”

  每天放学后,素朴小学教师汤静都会把参加金钱棍兴趣班的学生留下来“加餐”,排练表演流程,规范动作要领。

  汤静并非素朴镇本地人,来到素朴镇工作后,她逐渐对金钱棍产生了浓厚兴趣。从“门外汉”到指导老师,汤静与金钱棍有诸多故事。

  “我们学校新开了一门兴趣课,教孩子们金钱棍,你一定要把这门课程开展好。”2019年,汤静调至素朴小学,负责青少年宫的工作。进行工作交接时,领导安排的这个任务令她记忆深刻。

  因为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舞蹈专业毕业,起初,汤静坚信这个工作任务对她来说轻而易举。观看了学生们表演的金钱棍后,汤静觉得需要结合现代音乐元素,对金钱棍进行改编。

  “我当时觉得唱词没有气势,动作没有魄力。日思夜想,就去掉唱词,把大鼓加入金钱棍的表演中。经过改编后,整个场面都不一样了。”汤静为自己的改编感到得意。

  “这表演的什么,看都看不懂,光是蹦蹦跳跳,一点意思都没有。”2019年“六一”儿童节汇演时,汤静在后台指导表演时,无意中听到观众的批评。

  为了解开疑惑,汤静到素朴小学学校食堂找胡芳秀。听了胡芳秀的一番解答,汤静才恍然大悟:原来,唱词也是金钱棍的重要部分,去掉了唱词,金钱棍就失去了价值。

  认真思考后,汤静除了认真练习金钱棍,还融入素朴发展变迁的场景,写就了一首融文化、旅游、产业等内容为一体的新唱词,深受学生和当地群众欢迎。

  每当学生们表演金钱棍,唱起“马路河边柑橘盛,象祠故里铸新景。旅游亮、水果甜,阳明文化代代传”的唱词,总能收获阵阵掌声。

  金钱棍走进学校,非遗文化更显魅力。下一步,素朴小学打算将金钱棍与“双减”政策相结合,把兴趣班的规模从现在30人左右,扩展到全校1000余名学生,让大家在文化熏陶中成长,让金钱棍的非遗传承迸发活力。(记者 高大涛 王应军 张华顺 实习生 彭陈璐垚)

[责任编辑: 栾小琳]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5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