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清镇市中坝村:荒山变茶山 “种出”甜日子

2022-07-25 19:14:00  来源: 贵阳日报

  “外出打工还是在家务农?”这是不少农村青年春节后面临的艰难抉择,在清镇市新店镇中坝村村民孙良才的回忆中,这样的烦恼也曾深深地困扰着他。

  2011年前的清镇市中坝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耕和外出打工。“那时候每到过完年都很煎熬,怕娃儿晓得我和老婆要出去打工,总是天黑后躲在屋子外头偷偷和老婆商量去留问题。”

  往事历历在目。

  “老孙,要不我们不去深圳了吧,爸妈都七十多岁了,还经常生病,需要照顾。”“这我晓得,但中坝没有打工的地方呀,要指望家里这点土地,怕是给娃儿买新书包的钱都不够。”“但娃儿挤着个破三轮车去上学,我真的不放心。”

  …………

  在夫妻俩看来,外出,家有需要赡养的老人,以及正在念书的三个孩子,是放不下的牵挂。留家,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又成问题。

  一筹莫展之际,曾一起在外打工的表哥给孙良才打来电话:“陈老幺从城头辞职回来了,要承包荒山种茶,希望大家和他一起干,工资不比外面少。”

  表哥口中的陈老幺名叫陈志远,在乡亲们眼中是中坝村走出去的文化人。

  原来,陈志远到湄潭、凤冈等地旅游时,看到当地的茶产业发展势头红火,一斤茶叶可以卖到几百元,不少群众因茶脱贫。而中坝村位于鸭池河畔,地形以山地为主,自然条件跟湄潭类似,他就有了种茶的打算。

  此后,他请来农业专家到中坝村考察,专家评估认为,这里的光照、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等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而且土壤富含硒元素,是天然的好茶场。“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中坝人的营生方式却没有太大改变,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不在少数,我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成长,让我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我一直想回村带着大伙做点什么,让村子发展起来,种茶就是一个好机会。”陈志远说。

  看好前景,陈志远2011年辞职回村,用自己的婚房抵押贷款、找亲朋借钱,成立了一家生态农业发展公司,流转300亩荒山种茶。趁着过年期间年轻人都返乡了,陈志远便通过各种方式,挨个劝大家不要再外出打工,就跟着他干,收入不比在外面少。

  孙良才和妻子决定留下来,照顾老小和外出打工的矛盾便就此解决。

  为了种出优质茶叶,卖上好价钱,陈志远花了很多心思,也赶上了好政策。在脱贫攻坚中,当地政府经常组织大家学习种茶、加工、茶艺等“茶知识”,陈志远学得勤学得快,很快从“茶小白”成为“茶专家”。为了让茶树充分吸收营养,他先用价高的牛粪代替鸡粪,之后又用更好的有机肥代替牛粪,茶树长势越来越好。但新问题又出现了,交通运输成为横亘在中坝村发展茶产业面前的大问题,正在大伙发愁之际,通组公路修进了村子。2017年以来,贵阳市完成了约6500公里的通组公路建设,30户以上村民组全部通上硬化路。崭新的硬化道路,不仅让村民的出行更便捷,也打通了中坝村茶产业和市场间的“梗阻”。

  茶叶上市后,很快受到采购商的青睐,甚至还没出产,便被提前订购一空。这让陈志远和村民们信心倍增,将茶山的规模从300亩扩大到500亩,种茶需要的人手也更多了,不但村里的青年男女到茶山工作,采茶忙时,村里的中老年人也参与其中。孙良才夫妇一年在茶山打工就可收入7万余元,还可兼顾种地,闲时能在临近的地方打零工。收入多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健全农业产业链,真正把贫困户“粘”在产业链上,中坝村集体以178万元的扶贫资金入股公司,形成“公司+村集体+园区+贫困户”的联结机制,让贫困户通过扶贫资金保底分红、劳务分红、土地分红、收益分红获得多方收益。

  中坝村自然环境优美,陈志远又带领大伙发展起了农家乐,依托茶山建起民宿、露营基地、游乐设施、休闲广场、停车场,2021年开门迎客后,生意非常好,周末甚至“一房难求”。

  种茶和旅游业发展,让中坝村群众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十三五”期间人均收入增长超过50%。

  经过组织考核和群众推选,陈志远担任了中坝村党支部书记。多了一个身份,更是多了一份责任,陈志远想抓住机会振兴中坝,更好地带动大家发展,对未来也有了新的规划:利用茶山下的水库建设一个集环湖观光、垂钓、露营于一体的生态康养园;和高校合作打造农业研学基地;利用闲置农房招商引资打造民宿;将中坝的腌制食品品牌化,向更多游客展现中坝特色……

  在好政策和带头人的引领下,如今,孙良才夫妇不光是茶农,还是农家乐的帮厨,收入又涨了。为了方便接送3个孩子到7公里外的学校上学,孙良才还全款买了车。每天放学后,看到孩子们在车里开心地谈论学校生活,孙良才心里说不出的开心。

[责任编辑: 邓娴]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6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