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践行嘱托十年间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书写绿富同兴的贵州故事

2022-08-02 17:56:44  来源: 贵州日报

  盛夏时节,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学学生,大家通过参观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探访970公里的地下矿洞,感受朱砂古镇的“前世今生”。

  “这次游学让我感受到了万山古镇的发展变迁,从书本走向生活,既欣赏了美丽风景,又收获了很多知识。”参加游学的学生倪芳芳说。

  曾经,万山因盛产朱砂而被誉为“丹砂王国”,也因资源枯竭而深陷困境。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当地从断源、清源、开源三方面出发,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转变。

  自2009年万山国家矿山公园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实现了旅游“井喷式”发展,同时拉动就业万余人。

  今天的贵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今天的贵州,已成为近悦远来的宜居家园、旅游乐园、乡愁故园。

万山区九丰农业蔬菜大棚航拍。(万山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转变思路守好“绿色家底”

  磷化工是贵州经济发展重要产业,但伴随而生的磷石膏,却为贵州带来了环境的威胁。

  产业关乎发展,废料关乎生态。

  作为全球面临的治理难题,解决磷石膏问题成为时代赋予贵州坚守“两条底线”的具体考题。

  2018年,为解决磷石膏给乌江、清水江带来的环保威胁,建设好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示范区,贵州率先在全国提出磷石膏“以渣定产”,向这一世界难题发起挑战。

  按照“谁排渣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原则,将磷石膏消纳量与产品生产量挂钩,倒逼企业减少磷石膏堆存。

  2020年,贵州首次实现年度“产消平衡”,有效遏制了磷石膏堆存量的增长势头。

  将环境负担变为资源优势,一组最新的数据展现了贵州“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2021年,贵州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8.4%、全省119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3%,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坚决扛起“上游责任”,把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重大担当,推动统筹跨境跨流域共防共治、区域大气联防联控、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做到生态保护争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

  连续多年,贵州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位居全国前列,绿色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国,同时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人民生活获得感、幸福感逐步提升。

桐梓县水银河大峡谷漂流。陈桂良 摄

  绿色发展因地制宜探新路

  “今天下午来了90个重庆游客,吃饭要摆10桌!”7月20日,桐梓县木瓜镇水银河边,桐城客栈的老板李强一边招呼员工准备食材,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暑期旅游越来越火,来漂流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自家的农家乐天天客满,忙都忙不赢。

  水银河,地处赤水河綦江水系上游,青山绿水,生态环境优美。过去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从县城到水银河要经过两个乡镇,路窄坡陡,来回要花上大半天时间。当地群众守着水银河的美景,却只能靠卖一些木料为生。

  1999年,木瓜镇群众开始尝试在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的水银河发展漂流旅游。

  十几年来,随着交通和旅游接待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曾需要翻越重重大山到达的水银河,现在一条公路便可直达。

  2019年12月30日,水银河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慕名而来游客逐年增多。

  “来这里漂流好耍,水质很好,像泉水一样清亮,透过水面都能看到鱼儿在游。”正在游玩的重庆游客何云热情地点赞水银河的生态环境。

  今年以来,水银河已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周末最大接待人数超4000人。“守着好生态好风景,我们的日子才好了起来。”李强高兴地说。

  绿色是贵州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贵州最亮丽的招牌。

  走遍了全球88个国家的广西游客练华来过贵州三次,对她而言,贵州风景好,气候好,冬暖夏凉,十分舒适。日前,75岁的练华奶奶用3个小时徒步登上了梵净山顶,她高兴地对记者说,自己还会来贵州,因为还有很多风景她还要慢慢地去看。

  在梵净山欣赏独属贵州的世界自然遗产,声名远扬的“多彩贵州”已成为旅游度假好去处和世界自然遗产总数全国最多的省份,这是大自然赐予贵州的天然礼物,也是贵州人民长期以来不断呵护生态环境所获的馈赠。

  2021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6.4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642.16亿元。

  游客在万山朱砂古镇“那个年代一条街”商店内购物。(万山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生态优先做活产业大文章

  好山好水,既能成就好风光,也能孕育好味道。

  “山好,水好,植被密,春夏秋冬不缺蜜。”谈到自家养的蜜蜂,李祖江笑得合不拢嘴。李祖江是江口县太平镇太平社区的村民,在他看来,自家蜂蜜能够卖到160元一斤,离不开梵净山区域良好生态环境的加持。

  今年伊始,江口县利用40万亩的国家储备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黄精为主的梵净山地道中药材林下经济,适度发展“林+药”“林+蜂”等“林+N”产业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绿水青山得以增值。

  “别看我一年只收一次蜜,年收入20万元根本不是事。”李祖江高兴地说。依托林下经济基地的发展,林中生长的五倍子、黄精、柑橘等植物,自家的蜂蜜更加香甜,李祖江也迎来了新客人,与此同时,他还创建了李氏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53户人家实现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1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省上下迅速掀起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潮。

  2021年,贵州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28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60亿元。全省累计建成千亩以上林下种养基地321个,林下经济实施主体达到1.75万个,带动302.8万农村人口月均增收1294元。

  作为全省林下经济产业建设“排头兵”,黔东南州重点发展林菌、林药、林鸡、林蜂四大林下经济产业,打造“苗侗山珍”林下品牌,实施村有百亩基地、乡有千亩基地、县有万亩基地的“百千万工程”。目前,该州林下经济种植和养殖利用森林面积达101.53万亩,总产值21.89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以市(州)为单位的林下经济发展区,产业累计覆盖农户38.36万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贵州始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用实践书写了绿富同兴的高质量发展故事,在“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二者皆可兼得”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记者 申云帆)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84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