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频道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姜文英:巧手剪出幸福来

2022-08-17 18:36:11  来源: 天眼新闻

  人物简介:姜文英,1971年生,苗族,黔东南州剑河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剪纸传承人。40多年来,致力于传承苗族剪纸技艺。曾获首届贵州民族剪纸“工艺大师”称号。

  51岁的姜文英,已经从事剪纸40余载,乐此不疲。

  “一生只做一件事。”在他人看来,从事剪纸枯燥乏味,姜文英却通过剪纸剪出了别样的人生。

姜文英在剪纸。杨家孟 摄

  6岁剪纸 一生不弃

  盛夏的剑河,气温居高不下。

  “心静自然凉。”位于剑河县城的“剑河县苗族剪纸艺术苑”里,姜文英正不紧不慢地剪着纸。

  一把剪刀,一张纸,在姜文英娴熟的手法之下,不一会儿工夫,普通的纸张被剪成了妙趣横生的图案。

  “看似简单的一门手艺,但要做好,绝非易事。”姜文英从6岁开始跟母亲学习剪纸,40多年来,她认真对待着每一件剪纸作品。

  在姜文英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几乎从来不睡觉。“夜里多少次醒来,母亲都在灯下忙着剪纸。”

  姜文英的母亲是当地的剪纸能手,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便是依靠卖剪纸。在母亲的影响下,姜文英很小就接触到了剪纸这门手艺。

  她至今清晰记得自己的第一件剪纸作品:母亲让几个女孩子学习用纸张剪出一条鱼。剪完之后,姐妹们的剪纸作品得到的评价是“剪成了臭鱼”,唯独姜文英的剪纸作品获得了妈妈的表扬——“这条鱼活啦”。

  幼小的姜文英,或许并不知道原来在剪纸方面,自己是有天赋的。但在母亲身上,她从小便知道了从事剪纸的艰辛——为了剪纸,母亲常常整夜整夜不睡觉。为此,年幼的她曾经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以后不靠这门手艺生活。

  然而,命运的安排,正在慢慢靠近。

  8岁那年,家里建立新木房,父亲借了瓦厂的瓦片来盖顶,并计划过一段时间把家里喂养的猪卖了再还债。不承想,不久猪得病死了,还不了债。“瓦厂老板扬言,如果过期不还,就要把我们家屋顶盖的瓦片掀了。”

  没办法,母亲只好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一起走村串寨卖剪纸。“走村串寨一个星期,五分钱的硬币,赚得了满满一袋,足够把卖瓦的钱偿还啦。”

  通过这件事,姜文英改变了之前的想法,她慢慢意识到:剪纸可以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姜文英一家有六姊妹,她排行老大。“作为家中的大姐,为了让母亲不那么劳累,为了让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好一些,我常常帮着母亲剪纸。”

  只是,年幼的姜文英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从此以后,自己这一生再也离不开剪纸。

姜文英和她的剪纸作品。杨家孟 摄

  剪纸里的艺术世界

  12岁那年,姜文英的一件剪纸作品《姜央射日月》,被入选在黔东南州的一本苗族剪纸选集里,“登上了大雅之堂。”从此,她慢慢意识到,剪纸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在不断地学习摸索中,她走进了苗族剪纸的艺术殿堂,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不知晓的剪纸知识。

  苗族剪纸历史久远,黔东南一带苗族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中就有关于剪纸的描述。苗族把剪纸俗称“花纸”“剪花”“绣花纸”,苗语里“西给港”“西给榜”翻译成汉语就是“动物剪纸”和“花卉剪纸”。

  剑河县的苗族剪纸不同于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窗花剪纸,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稿。手法主要采用剪、刻、扎等方式。题材范围涉及苗族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界中花、鸟、虫、鱼、动物形象等,反映了苗族对远古图腾和自然的崇拜。

  2008年,“苗族剪纸”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技艺高超的姜文英,于2018年成为苗族剪纸的国家级传承人。

  姜文英的剪纸主要以图案为主,每幅作品后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姜文英的艺术苑,《姜央造人》《故保降龙》《九宝骑龙》等各种各样的剪纸图案让人目不暇接,赞不绝口。

  姜文英告诉记者,作为苗族传说中的祖先,蝴蝶妈妈和姜央可以说是最常见的题材。

  《姜央造人》描述的就是姜央躲避洪水重新造人的故事。苗族传说里恶神雷公放洪水淹没天下,苗族的始祖神姜央坐在葫芦里幸免于难,洪水过后,姜央用泥捏人,重造人类。剪纸图中有神、鬼、人、葫芦等。姜文英把不同时空的物象摆放在一幅构图中,给人生动鲜活的视觉效果,这种别具一格的超时空构图法在苗族剪纸中并不少见。

  40多年来,姜文英的剪纸数不胜数。

  “你最喜欢剪什么题材的图案?”记者问。

  姜文英回答:“最喜欢的题材,是务冒席。”

  “务冒席”是苗族的一位女英雄,她的形象不断出现在苗女们的剪纸、刺绣上。在姜文英的作品里,务冒席戴着头冠,身披战甲,骑着骏马,高举旗帜。她的身前有祥龙,身后有女神护佑,周围围绕着葫芦、蝴蝶、神鸟。“苗族英雄务冒席,一箭射死九个敌……”,姜文英对这些传奇故事充满向往。

  正是由于对神话故事、英雄人物的崇拜,因此,她认真对待着每一件剪纸作品。

姜文英在教年轻人剪纸。杨家孟 摄

  带着姐妹们一起富起来

  近年来,苗族刺绣产品备受青睐。刺绣离不开作为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稿的苗族剪纸。依靠从事剪纸,姜文英渐渐过上了好日子。

  一直以来,姜文英都有一个心愿,就是帮助那些空有绝技而无致富门路的农村绣娘,将她们的指间绝技转化成“指尖经济”。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2013年,剑河县苗族剪纸艺术苑成立,姜文英与40余名绣娘联手创业,带动当地群众200余人就业。刺绣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意大利及国内的北京、上海等地。

  姜文英负责剪纸,绣娘们负责刺绣。姜文英拿到订单后就开始剪纸,然后交给绣娘去绣。

  在剑河县革东镇五河村绣娘潘四英的心里,姜文英不仅是自己的姐妹、挣钱的带头人,更是自己的老师,她说:“姜文英老师技术高超,有耐心,又会创新,经常教我们绣新花样。以前我们都是自己绣给自己穿,通过姜老师,才知道我们习以为常的手艺还能变成赚钱的活计。”

  为了给绣娘们创作出更多的优质剪纸作品,姜文英和当年母亲一样,常常熬夜创作。一幅作品从落笔描花样到收针成作品,共需要描样、挑剪、缕线等八九道工序,十分辛苦。

  从事剪纸40余载,姜文英眼花了,戴上了眼镜。当年的一双纤纤玉手,由于长期使用剪刀,如今爬满了老茧,且时常感到疼痛。

  为了在技艺上更上一层楼,她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不断加强练习。2021年,她获得贵州非遗技能大赛剪纸组一等奖。

  为让年轻人传承这门技艺,姜文英在繁忙之余仍不定期到中小学校传授苗族剪纸技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领跑者和坚守者。  

[责任编辑: 邓娴]

相关阅读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2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