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记者从黔东南自治州中医药苗侗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获悉,该州中药材产业采取“四化一体系”发展措施,种植面积达127万亩,年产量39万吨,产值52亿元。
近年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抢抓机遇,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将中药材产业作为黔东南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和打造,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使得该州中药材产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成为该州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
中药材种植基地逐步规模化。该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7万亩,年产量39万吨,产值52亿元。其中重点品种太子参20.40万亩、钩藤41.65万亩、天麻7.97万亩、草珊瑚10.07万亩、黄精8.51万亩、铁皮石斛3.55万亩。建成2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含林下生态种植基地)387个。初步形成了以施秉、黄平为中心的太子参产业带,以剑河、锦屏、黎平、丹寨为主的钩藤产业带,以雷山、黎平、镇远、施秉为主的天麻产业带。
中药材种植技术陆续规范化。该州牵头制定的《太子参种子种根》和《太子参种植技术规范》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评审成为国家标准,是贵州省首个成为国家标准的中药材品种。先后还制定了《剑河钩藤生产技术规程》《黎平茯苓生产技术规程》等贵州省地方标准和《雷山乌杆天麻林下种植技术规程》《三叶木通绿色栽培技术规程》等黔东南州地方标准,大力推进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中药材种植品种逐渐品牌化。该州积极开展中药材品种选育,“黔太子参1号”(贵州省审定的首个中药材品种)“施太1号”“贵参1号”“贵钩1号”“锦斛1号”等品种先后通过贵州省非主要农作物认(审)定,从“源头”上保证药材的品质和质量。全力开展产品认证,积极推进道地药材品牌建设。施秉太子参、施秉头花蓼,剑河钩藤、雷山乌杆天麻、黎平茯苓、榕江葛根、黄平白及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镇远天麻品种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认证;“苗医药”“侗医药”“从江瑶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药材加工体系初步形成。该州具备初加工场地共计55家,总加工面积161659平方米,年总加工鲜品能力96886吨,其中年烘干能力共计39335吨,年分级能力共计13030吨,年切片能力共计23360吨,覆盖种植面积54.73万亩,初加工年产值11.41亿元。该州共有中医药民族药生产加工企业20户,其中规上企业9户,主要为中药饮片生产加工。
中药材产业平台不断多元化。该州围绕药旅结合、药养结合、药文结合,实现种植、加工、观光一体化,初步建成5个省级中药材园区,建成黄平县一碗水中药材交易市场。生产组织形式从单一的大户丰富为“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该州参与中药材产业的企业173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627个。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持续高涨。
下一步,该州将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发展机遇,结合该州特色优势,推动该州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杜高富 胡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