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筑春自小就在药香弥漫的药柜边长大,偷吃大枣枸杞以及在旁边看父亲给病人把脉开方是成为打发幼年漫长时光的日常。
44岁的蒋筑春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在父亲诊室翻到一本破旧的小册子《伤寒论》,抬头便是一段生涩的文字“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而恶寒……”两年后,工作闲暇中的父亲找出更多小册子,让他一页一页地背,从药性赋到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到频湖脉学,蒋筑春在父亲的指导下,迈出中医学习的第一步。
高考时,蒋筑春被贵州大学经济学专业录取,本以为可以挥一挥衣袖与中医作别,但在父亲退休后仍然悬壶济世的熏陶下,闲暇时间在父亲指导下抄方、配药仍然是他最大的乐趣。大学毕业后兜兜转转十余年,蒋筑春换了不少岗位,对中医药的热爱和钻研从未间断。
蒋筑春是三代中医世家,爷爷师从大方县达溪名医田祖培老先生,是备受尊崇的乡间名医,他的父亲长年在贵阳市少数民族乡镇卫生院工作,医术在当地负有盛名,也曾先后受过国务院以及卫生部表彰。34岁那年,蒋筑春通过了贵阳市卫生部门举办的传统师承与确有专长人员资格考试,后又相继通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及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并获得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资格证书,从“民间”医生转为“职业”医生。
多年来,蒋筑春在继承家学经验基础上,不断学习创新,在临床实践中,特别注重医患沟通,擅长中医治疗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等妇科病、不育症、脾胃病及儿科常见病,特别是对各种结节类疾病的治疗。
2021年4月,贵州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民医馆”揭牌,蒋筑春被聘为 “民医馆”坐诊医师,每周四全天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二门诊坐诊。他总是尽可能多地给患者时间,在不断地沟通交流中修正药方和治疗方案。
患者苏雨泽被荨麻疹折磨了29年,国内、国外各种抗组胺药换了十几种,天天与“氯雷他定”“皿治林”“依巴斯汀”等药品打交道。“民医馆”里,蒋筑春为她把脉,脉象细、涩、沉,拿过脉后,蒋筑春思索片刻:“我们先从匡扶正气开始,我不一定能根治你的荨麻疹,但是,你的身体的确该调整一下了。有时,病不在表象,根子在体内,阴阳失调,五行失衡。”两个多月后,苏雨泽遵医嘱慢慢停了抗组胺药。心里燃起了新希望。
蒋筑春告诉记者:“中医治病是运用药材的升降沉浮原理,尽量去调整患者身体的阴阳平衡,激发身体的内生动力,用中药自身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差,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但是医师面对疾病,往往有时候也是无力的,医学的进步是医师在不断被疾病打脸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所以我们得知耻而后勇,不断学习,以求尽力替病人减轻疾患”。
如今,蒋筑春在“民医馆”坐诊外,其余时间都工作于父亲的诊所,与父亲共同临床,亲手配药,聆听父亲讲述爷爷的行医故事;他特别喜欢自己炮制药材,沉浸在药香之中,流连忘返。